新課標中,對初中生的寫作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
教學實踐中,作文教學是公認的一大難點。有的學生就沒有寫作欲望,不想寫作文,對作文表現(xiàn)為回避甚至對抗的態(tài)度。這樣的煩惱,我想每位語文教師都曾遇到過。究其原因主要還是閱讀量太少,知識積累匱乏。初中學生有十幾年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體驗,卻大多不能有所觀察、有所感受、有所表達。語言詞匯貧乏,思想、情感更貧乏。“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積累還是來源于平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嘗試,也有一些個人認為可行的做法,在這里淺談一下,僅供參考。
一、引導多種形式閱讀,積累“水源”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寫好作文,有生活、知識積累是前提。學生的生活積累少,這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學生平時要上課、寫作業(yè)、考試、上輔導班、上奧賽課,這讓成績好與不好的學生都陷入了疲憊不堪的應(yīng)付之中,生活積累自然也就很少。
積累的工作,很多時候都得教師引導、幫助學生做好。如引導學生多讀多背一些名言、名句、古詩、經(jīng)典優(yōu)美段落、篇章,多讀一些名著,存儲大量的寫作材料,為寫作文打好基礎(chǔ)。
筆者在班級設(shè)立了“圖書角”,書籍都是學生每人二三本地捐助的,有《世界上下五千年》《微型小說》《青年文摘》《中考滿分作文》等等,小說、作文寫作、文學常識、天文地理、尋幽探秘,內(nèi)容豐富多彩。所謂“書非借不能讀也”,從“圖書角”中借到別人的書,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有了提高,一年下來,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知識積累增加了不少!
當然,教師也要有指導性地帶領(lǐng)學生閱讀,這主要是在一些精品文章的閱讀積累上,要依據(jù)新課標課程設(shè)計的要求,有目的地做好閱讀指導。如七年級的學生就應(yīng)閱讀一些故事性強的童話,短篇小說,寓言故事等作品。至于名著類,還是建議學生讀一些少年版本的,不必太深入。當然,積累貴在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只會一無所獲。
二、創(chuàng)設(shè)多彩作文課堂,激發(fā)興趣
中學生怕寫作文的原因,主要是覺得作文很難,因“難”而“怕”。因此,我們要讓學生首先解決“怕”字。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讓學生走向喜歡呢?我在作文教學中是這樣做的:通過各種形式讓作文課堂變得更多彩。
首先可以讓作文課成為展示課。借鑒、模仿是寫作的有效方法,我的很多作文課都會給出一些美文,配上視頻或是圖片,有時還會自己甚至讓學生進行配樂朗誦錄音,在班上播放給學生聽。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興趣,還讓學生的聽、讀能力得到了提高。《雨巷》、《荷塘月色》是經(jīng)典的詩歌散文,平時學生是沒有閱讀興趣的,但加上了優(yōu)美的畫面,配上了教師自己的解讀,便讓很多學生都愛上了戴望舒、朱自清,愛上了那柔美、幽遠的意境。
其次可以讓作文課變成游戲課。作文其實就是一種文字游戲。我在課堂上,有時會讓學生進行填字、填詞、成語接龍、美句大比拼等各種形式的游戲,讓學生在快樂中得到更多積累,讓學生對作文課有了更濃厚的興趣。
另外還可以讓作文課變成欣賞課。學校教學條件更好了,我把網(wǎng)絡(luò)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推薦網(wǎng)上引人關(guān)注的感人故事,討論社會關(guān)注的熱點話題。偶爾,我會讓學生觀看一些時下很流行的電影,暢談感受,寫觀后感,這也是非常有效地讓學生寫出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的途徑。
學生對作文產(chǎn)生了興趣,就不“怕”,就會天天寫,不斷地寫,那么作文就會自然寫好了。有了興趣,寫作文就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痛苦。
三、轉(zhuǎn)型“日記”“筆記”,真情流露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大多都抱怨學生平時不動筆。因此,很多教師喜歡讓學生寫周記,不少學生都會有反感情緒,多為“流水賬”之類的應(yīng)付之舉。
其實,學生平時并不是不寫東西,而是不愿寫枯燥的文字。現(xiàn)在很多學生都在堅持寫日記,形式也很多,有的是一個帶鎖的小本子,有的是博客、日志上的一段話,里面可都是“真情實料”啊。我們不是總說作文要寫出真情實感嗎?如果鼓勵學生進行類似的創(chuàng)作,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很大幫助的。筆者曾經(jīng)就在班上進行了一次“感人日志大比拼”的語文寫作教學活動,班上的學生積極性特別高,有的推薦了網(wǎng)上熱議的事跡現(xiàn)象,有的摘錄了書上看到的感人故事,更有不少學生,大膽地拿出了自己在日志上朋友評論最多的一篇文章,“感人日志大比拼”的活動不在乎內(nèi)容質(zhì)量多高,
更重要的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
為配合作文的長期訓練需要,我一直讓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
一般三天一次。內(nèi)容沒有太多限定,可以是精彩的文章片段,也可以是當天學習生活的收獲感悟,更鼓勵與教師進行心靈上的溝通交
流。學生們從一開始生澀地抄文章,到對當天班級學校的大事小事的評論,再到內(nèi)心的苦惱開心的分享,越來越多的學生漸漸地把心情都寫在了“讀書筆記”上,我也一定做到真誠地與學生進行交流,給了學生一個把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吐露出來的空間。到后來,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的美文也屢見不鮮了。這不僅是一個作文訓練的極好平臺,更是師生感情的良好融合劑。我以前的學生在初中學習三年,讀書筆記本有厚厚的三本,里面真實地記錄了學生成長成熟的點滴,意
義非凡。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學生對作文的消極態(tài)度,我們可以坦然正視,但更要以我們教師的積極態(tài)度去引導學生、去創(chuàng)設(shè)更好的環(huán)境,去想更多的新招讓學生變得更主動、積極。堅持做好了作文教學,學生收獲的可能不只是作文寫作,更會是為他們打開觀察、思考世界的一扇門。
(作者單位 江西省貴溪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