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的感知能力;通過探究,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賞析、探究后,嘗試運用演唱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古詩詞,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對待挫折,樹立為理想奮斗的信念;培養學生自覺參與到學習資源開發的活動中,提高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學生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讀懂本詩中李白懷才不遇的心情,把握李白詩歌的風格,進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
四、教學準備
本課課件及朗誦視頻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教師講述李白的故事——高力士脫靴、國舅研墨。
2.我了解的李白(生發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充實李白的生平及寫作背景。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有“詩仙”之稱。少年抱負宏大,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詡,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年輕時漫游全國各地,后由友人推薦,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做了一名文學侍臣。因與權貴不和,被迫“賜金放還”。安史之亂起,加入永王李幕府,后受株連,流放夜郎,遇赦東歸,后病逝于當途。其詩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現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詩九百多首。
(二)揭題、新授——分層推進式誦讀品味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地烘托教學氣氛。(設計意圖:詩歌是一門語言藝術,經過反復的誦讀,自然就能體會詩人的用意和詩歌意境。吟誦還能夠引發讀者共鳴,體悟詩歌神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練讀(播放朗誦視頻):聽朗讀正音,亮開嗓門齊讀。
2.譯讀:分組對照課下注釋譯讀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全組討論,教師解疑。生再用現代白話文將詩歌大意串述出來。如: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高十千,
玉盤里的佳肴則值萬錢。
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
抽出寶劍,環顧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過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
想登上太行山,大雪卻封了山路。
閑來垂釣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機遇,
又想象是伊尹夢見駕船經過日月邊。
行路難啊!行路難!
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總會有一天,我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掛著風帆渡過茫茫大海,到達理想彼岸。
3.品讀:生以教師的問題為引導,閱讀回答問題。(展示課件)
問題一:透過詩歌我讀到了……
如:透過詩歌我讀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透過詩歌我讀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問題二:用一組或幾組反義詞填空
示例:《行路難》是一曲交織(彷徨苦悶)與(激情豁達)的急劇變化的音樂。從而把握詩歌朗讀的感情變化應該是(低沉)與(激昂)。我們應學習詩人追求理想、樂觀自信、笑對挫折、乘風破浪的勇氣與精神!
最后,討論問題三: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生分組討論后小結得出:
(1)巧用歷史故事。(姜太公知遇周文王、伊尹夢游)
(2)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4.師點評(課件展示)——【詩歌特點】
(1)敘事開篇,化用劉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的第六首開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用夸張的筆法,寫“金樽清酒”,“玉盤珍饈”的宴飲,詩人卻停杯,投箸,拔劍不能飲,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別于《擬行路難》。
(2)聯想而過渡,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現實之路雖然坎坷,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聯想到呂尚未遇文王時,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釣;伊尹受湯聘前,曾夢見乘舟經過日月旁邊,呂尚、伊尹他們最后實現了自己的愿望。這兩個典故表達詩人要像他們那樣有為于當世。
(3)直接抒情,詩人一向抱有“輔弼天下”的愿望,卻一直無法實現,因此悲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詩的結尾,用典故表達要像宗愨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會有施展才能的時候。
5.競讀:男女生比賽,學生自己說說朗讀效果、自己評價競讀學生情感的處理如何。
6.自讀:把自己假想成天寶三年時離開長安懷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獨白的方式朗讀。
7.背誦。(通過層層推進的朗讀吟誦的教學環節,激活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吟讀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拓展延伸
古詩新唱,快樂記憶。(播放視頻——桂坤領唱的李白《行路難》)
(四)作業
1.課后閱讀李白的其他詩歌,感悟他的詩風和思想特點。
2.試為喜歡的古詩詞配曲或搜集名詩現成的配樂,演唱記憶。
附:板書(可用課件展示)
行路難
李白
追求理想 樂觀自信
笑對挫折 乘風破浪
(作者單位 陜西省平利縣業余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