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語言的藝術。語文教師要善于用充滿魅力的授課語言“粘”住學生的注意力,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激活語文課,把學生帶入神圣的精神殿堂,娛其情,長其才,養其性,純其心,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
語文課要文采飛揚,充滿詩情畫意;語文課要情緒激昂,彰顯少年的個性;語文課也要充滿笑聲,充滿笑聲的語文課學生愿意上,能在課堂上適時、適度地制造出笑聲的語文教師深受學生的歡迎。我在講課時嘗試使用詼諧的語言,不時幽學生一默,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振奮了學生的精神,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漢語的另類風采,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幽默——批評學生的溫柔藥
學生們都是有自尊的,不少人愛面子勝過愛知識。在課堂批評時一定要避免傷及學生自尊。短短的四十分鐘授課時間分秒都彌足珍貴,言辭激烈的批評往往會激化師生矛盾,既不能迅速說服學生,又讓自己生了一肚子的氣,破壞了講課的好心情。
遇到學生犯錯,我往往用從肖老師那里學來的一句話“你是不是膽囊腫大了?”來提醒他,學生在一笑后認識到錯誤。有時說話的學生多一些,我就用“那個誰跟誰都閉嘴吧!”一句話來組織紀律。批評中糅一點幽默,首先表明教師的友善態度,以退為進,溫柔的猛藥多讓學生醒悟,縮小了師生的距離。
幽默——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法寶
一節課過半,學生們往往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懈怠的情況,要把學生從渙散的狀態中解放出來,重新提高他們的聽課情緒,幽默是很好的方法。去年歲末期末復習時我在初二(1)班上課,班里的許多學生都得了感冒,咳嗽的學生很多。聽到一個人咳嗽,其他學生似乎受了傳染,也跟著咳,又有一些學生感到可笑,東瞧西看,聽課效果很不好。
我借用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兩個句子“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說道:“同學們,咱們班級現在的狀態可用兩句話來形容:期末復習上語文,聽取咳聲一片!”學生開口一笑,精神為之振奮,咳聲小了,少了,注意力集中了,我又開講了,事實證明接下來的課學生聽得很認真。
幽默——激發學習興趣的興奮劑
語文課不應是死板的肢解課文的技術操作,使學生在乏味的訓練中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而是要上活語文課,上出語文味。感知語文魅力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培養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培養學習興趣不能“畢其功于一役”,要根據課文的具體實際設計新穎的授課內容,讓充滿生命力的課堂內容緊緊抓住學生的心。
學習課文《陋室銘》時我引導學生完成了一個仿寫練習。我結合課文開頭部分做了一個示范。《陋室銘》的前四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以批評抄襲行為為中心,模擬學生心理仿寫了幾句——“分不在高,六十就行;學不在好,一抄就靈。”學生在笑聲中興趣猛增,仿寫出了《教師銘》、《學生銘》等文章。
幽默——開拓寫作思路的妙招
話題作文的寫作,最困難的是如何打開思路。要打開思路,就要圍繞話題,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發散思維。思維的創新是取勝的重要保證,在多種創新思維中,“故事新編”備受學生青睞。所謂“故事新編”,就是以現代人的眼光去審視、演繹、改造一些廣為人知的舊故事、典故,以這些故事、典故為依托,注入現代人的思想和觀點。這種寫法也被稱為“舊瓶裝新酒”。
為了讓學生學習、掌握這種寫法,我給學生讀了魏金樹的小小說《司馬光砸缸的20種后果》,其中不乏想象新奇、令人捧腹之處。比如第7個后果:司馬光砸缸一舉成名,招致一些未諳世事的孩子們紛紛效仿,造成村子里許多缸被無端砸破,其中也包括司馬光家的缸。再比如第九個后果:司馬光砸缸時遇上了一個人牽著一條狗散步,狗見司馬光彎腰撿石頭以為要砸它,嚇得掉頭就跑,主人猝不及防,被拴狗的繩子拉倒在地,腦袋正好撞在一個樹樁上,當即頭破血流。那人一邊往醫院跑一邊回頭說:“好你個司馬光,你等著!”學生很喜歡這篇文章,也學著寫起了這類文章。
幽默——鮮活語言的添加劑
詞匯不斷豐富著的漢語言永遠是鮮活的,在生活的海洋中,鮮活的語言是閃亮的珠貝掛在智者的胸前。我發動學生看《格言》、《意林》、《讀者文摘》一類的雜志,讓學生在飲一勺心靈雞湯的同時增強語言穿透力。
我也注意積累一些有趣的語言運用到授課過程中。如,講到比喻修辭格時,我給學生舉趙樹理在《小二黑結婚》中的一個句子為例,這個句子對三仙姑喜歡擦粉做了絕妙的諷刺,說是像“驢糞蛋上下了一層霜”;談到病句修改中的語序問題時,我舉了“賣火柴的小女孩”與“賣女孩的小火柴”的例子;講到如何借用名句使作文語言出新時,我舉了變“斷腸人在天涯”為“斷腸人在刷牙”的例子。學生很喜歡,對這些句子印象也十分深刻。
怎樣上好語文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授課語言中適時、適度地加入幽默的內容,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