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在其前言部分就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么在語文教學中主要通過什么途徑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朗加明在其《創新的奧秘》一書中告訴我們:“在創新活動中,只有知識廣博、信息靈敏、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易于在多學科、多專業的結合創新中和跳躍性的創造性思維中求得較大的突破?!睏钫駥幗淌诟侵毖圆恢M地指出:“中國留學生學習成績往往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國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強?!庇纱丝梢?,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其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有活躍的創新性思維呢?
一、巧借教材中的求異思維因素,激發學生多角度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的創造性思維因素比較隱蔽,需要我們教師努力發掘。如《愚公移山》一課隱藏著求異思維因素。我在這一課快要講完時,為了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我向學生提出質疑:按照常理講,一個人如果家門前有兩座大山外,而出門總要繞道而行,要出入方便的話,除了挖去門前的兩座山外,還有更好的辦法嗎?有學生馬上想到了搬家。“可為什么愚公沒有這樣做呢?”我又追問學生。有學生說是寓言故事本身就是虛構的。也有學生說,如果愚公搬家,還能有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嗎。眼看學生的思維就要走向死胡同,我急中生智點撥學生:從愚公不搬家而“移山”的壯舉中可以看出哪些積極因素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學生說,從愚公移山這一件事情來看,好像可以用搬家的辦法來解決,但如果愚公把“太行、王屋”兩座山看成是困難的話,那又怎么會有決心去搬家呢?又有學生說,“愚公移山”貴在“移”,這正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不怕困難,人定勝天的堅強信念。
二、巧借教材情感因素,激發學生想象的動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心靈震撼和情感共鳴,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十分重要。如教學《童趣》一課時,學生對童年的趣事十分感興趣,所以我在學生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清課文脈絡后,便讓學生按照作者回憶的三件趣事逐一展開想象,并依次到講臺上進行表
演。在表演第一件觀蚊為鶴之趣事時,第一位學生表演得十分投入,他首先昂首前觀,嘴里還不斷發出嗡嗡的蚊子的聲音,好似群鶴在眼前飛舞;一會兒又留蚊于蚊帳之中,并用煙熏蚊,蚊子在煙霧中掙扎亂撞,眼前又好似白鶴在青云中飛舞。第二位學生表演時蹲在地上,眼睛與講臺齊平,他把草當作森林,把蟲蟻當作野
獸……仿佛正神游山林。第三位學生表演鞭打蛤蟆之趣,逗得全班同學捧腹大笑。通過這樣的授課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使學生再現故事情境,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對課文趣事終身不忘。
三、巧借教材體裁特點,變通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展現課文情境的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課文體裁特點,變換教學方式來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如教學說明文時,我一改往常的讀、講、議的教法為作圖法,從而使課堂由枯燥無味的苦思冥想變成了生動有趣的圖文欣賞活動。如在教學《核舟記》一課的說明順序時,我讓學生用簡筆畫的手法,將作者的說明順序給表現出來。一些學生不滿足于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畫,紛紛要求到黑板上露一手,以一展其美術才華和對課文說明順序的理解力。這正符合我教法的創意,我很爽快地答應了他們的要求,把班上所有的黑板都用來給樂意在黑板上畫畫的學生使用。在他們畫好后,我又讓他們逐一講解,他們邊指著自己畫的圖邊講解:課文按“總—分—總”順序來說明“核舟”。在分說中先介紹船正面的布局及人物情態特點,再介紹舟的背面……這樣在生動形象的活動中不但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而且學生從較長的文章中理出說明順序,體會到了我國明代民間藝人的雕刻藝術和才能。
四、巧借教材主題,進行寫作聯想,激發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其實文章的主題也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因素可發掘。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學生從中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的人們,哪怕是親人之間都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弄清小說的主題后,我讓學生再由本小說中菲利普夫婦因為家庭生活十分拮據,樣樣都要節省,而盼望在美洲發了財的于勒早日歸來,過上幸福的生活的情形來展開聯想,寫于勒真的成了百萬富翁后,菲利普夫婦一家與他相認并處處巴結的媚態。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讓學生從另一面更深入地看清了資本主義社會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外,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系了。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上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