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堂成功的課,開頭好了也就成功了一半。新課的導入是非常關鍵的。
關鍵詞:新課導入;故事;生活經驗;實物展示;情景體會
一年之計在于春,寓意為開頭就要抓緊,要在開始時就做好工作,并為全年的工作打好基礎。一節新課的成功失敗,新課的導入是關鍵的一個環節。“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入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好的課堂導入是整節課最有效的鋪墊,在課堂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接受新知識提供最有利的課堂環境。以下是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以供同行們參考。
一、故事導入法
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很少有時間接受課外的知識。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可在課堂教學導入環節中采用故事導入,
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也使學生更快地進入課堂的討論中。例如,在《鋁及其化合物》的教學中,可引用這個故事導入。在19世紀拿破侖時代,拿破侖在宴席上宴請賓客時,賓客使用的都是金餐具,而拿破侖和極少數賓客使用的是鋁餐具。而1885年,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落成的華盛頓紀念碑上的頂帽也是用金屬鋁制造的。講到這里,大多數學生都睜大眼睛,詢問教師為什么,有金而為什么還使用鋁?這樣,教師就可以從地殼中金屬的含量、金屬的活潑性、金屬的冶煉等方面,簡單地向學生解釋在拿破侖時代冶煉金屬鋁要比冶煉金更難,所以價格相當高,直到1884年才有美國人查爾斯·馬丁·霍爾發明了電解法冶煉鋁,鋁的價格才逐漸平
民化。
二、生活經驗導入法
我們身邊不是沒有化學,而是缺少發現化學的眼睛。只要仔細觀察,善于總結,就能在生活中處處體會到化學。例如,在《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教學中,如果開門見山地挑明這兩種基本化工原料為乙烯和苯,就顯得索然無味。我們新買回的香蕉等水果,買回的時候略顯青色,但過幾天之后就變得金黃,這就是水果自身釋放出的乙烯氣體,催熟了水果。接下去,學生就顯得積極了,“可以把成熟的水果和未成熟的水果放在一起,這樣就可以讓未成熟的水果很快變成熟”。再向學生提起黃瓜這種蔬菜,有的同學立刻想到可以用乙烯來催熟,但是教師馬上可以糾正其錯誤,告訴學生,乙烯氣體可以使黃瓜的雄性花蕊變成雌性花蕊,從而提高黃瓜的產量。
再如,在《鋁及其化合物》的課堂教學中,可以用生活中的食物——油條來引入,油條是利用面粉、蘇打粉等制成,甚至還會使用到明礬等化學物質,所以在油條中含有大量的鋁,人體攝入過量的鋁會使人癡呆,所以現在規定,不得在油條中添加明礬。講到這里,教師還可以繼續普及生活知識,為什么油條經常是和豆漿搭配、有的油條為什么會有一股氨氣味道等等。
三、實物展示導入法
在課堂上,把書本上的知識圖片等以實物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可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也可激發學生積極地去研究探討有關的化學知識。同時也能解決我們身邊的各種現象或問題。例如,在《化學能與電能》教學中,可在課前準備好各種形形色色的化學電源,普通五號電池、蓄電池、鋰離子電池等,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有一個感官的直覺認知。
四、情景體會導入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共同的琴弦,撥動它就會收回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員講的話發生共鳴,則教員就需求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創設情景恰恰能起到此效果,情景的創設,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中的物質的量的教學中,創設情景讓學生體會阿伏伽德羅常數數值之大。假設全球的人來一起數1molH2O中的水分子,一人一秒數一個,那計算全球人數完1molH2O中的水分子大概要幾年的時間。再聯系起質量,18g的水在常溫下也就18mL,一瓶500mL的礦泉水,我們一會兒就可以喝光,再請同學們想想喝一口水能喝多少水分子。創設的情景,讓學生在快樂的情景中積極學習,提高了學習效果,也讓學生覺得自豪和偉大。
現代教育學家斯賓塞說:“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的教育帶有樂趣。”正確有趣的課堂導入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接受新知識。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們應該要敢于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創新,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好化學資源,導入好每一節課,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江西省龍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