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分析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有效性建議,有利于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閱讀教學;個性化閱讀;有效性建議
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文教學的成敗取決于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核心組成員方智范先生說:“閱讀教學要重點強調兩個‘本’——文本和人本。”文本,即教材本身的語言、內容、思想、內涵等;人本,即學生的閱讀體會、認識與感受。
筆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現階段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學方式死板、教學程式化
教師在課堂上一般采用如下的操作方式:(1)導入;(2)解題;(3)介紹作者和背景;(4)初讀、理解全文;(5)劃分段落,分析結構;(6)分析重點段落;(7)概括中心思想;(8)歸納文章特色;
(9)布置作業。
也就是在課文中走“兩個來回”:先理解內容和結構,再感悟思想和特色。
二、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
在課堂上,多數教師處于控制課堂的狀態。師生進行著“問題對話式”的教學活動。解讀文本時,問題一般由教師提出,答案也是教師心里預設好的。教師心里想要探討的問題和答案成為閱讀訓練的主線,學生所聽所說所讀所寫的,實際上是把教師的心里話再說一遍。表面上看,課堂教學有問有答,表現良好,其實所問所答就是在教師事先預設好的框架中運行。
這樣,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異化為教師占主體地位的講堂,
教師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忽略了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積累與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與文本的個性對話。學生成為聽客、看客、過客,缺少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時空。教師自問自答,成為對話的唯一主人,使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
三、對教材的把握不當
訪問中筆者發現,有些教師過于功利,即考試考什么,閱讀教學的導向和訓練就針對什么,對于近幾年高考沒有涉及的文章甚至不講。
有些教師,上課前沒有仔細閱讀文本,盲目參看教學參考,導致教學時,找不到適合學生的教學切入點。有些教師雖研讀了文本,卻過于面面俱到,并未將學生需要真正掌握的東西突出地教給學生。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了幾點有關提高閱讀教學的建議,希望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所裨益:
(一)轉變錯誤觀念
目前,許多教師把解讀教材誤認為是閱讀教學,學生的閱讀視野被局限在僅有的幾本教科書中,閱讀范圍大大縮小。長期以往,學生必然會漸漸地喪失閱讀興趣,從而使閱讀教學陷入被動。因此,教師必須拓展閱讀教學的范圍,拓展課外讀物,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準確了解和把握學生的閱讀水平
學生的閱讀水平是設計、實施教學的依據。只有準確了解和把握了學生的閱讀水平,才能定位閱讀教學內容的內涵和外延。
對于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來講,教師并不是僅僅把教材中的閱讀內容灌輸給學生,而是要對閱讀的內容進行處理,即閱讀內容重選、重組、挖掘和拓展。而內容重選什么,重組怎么組,挖掘多深,拓展多寬,都要依據學生的閱讀水平來確定。
(三)重視師生對話,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語文閱讀教學應當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進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表達言論的自由氛圍。
(四)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
寫作并不只是指導學生如何寫文章,還要讓學生通過寫作實踐來總結寫作方法,對各種文體進行熟悉與掌握。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指導學生理解并熟練運用各種文體,激發學生感情,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認識。閱讀教學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其獨特的閃光點,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一個優秀的范例。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分析時要有所側重,不必面面俱到。因此,在有效賞析文學作品后,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既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實現閱讀與寫作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范洪冰.“語文閱讀教學高效對話”問題與對策淺探[J].當代教育論壇,2010(9).
[2]柴樹梅,李青云.關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0(7).
作者簡介:郭艷婷(1989.11—),女,漢族,河南濮陽人,東北師范大學2009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馬寧(1991.01—),男,漢族,內蒙古鄂爾多斯人,東北師范大學2009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牟凈(1990.10—),女,漢族,吉林公主嶺人,東北師范大學2010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