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一詞最早出現于《易經賁》:“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文以化成天下。”
它有兩層含義:其一,與天文相對應,即人類社會的文化現象;其二,則泛指人事,即人際間相互關系的準則。《現代漢語詞典》“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人文性就是文化性,語文的人文性就是語文的文化內涵。
語文學科是一門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綜合性等多重屬性的基礎學科,人文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又具有特殊的作用。人文教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傳授給學生人文學科的知識,二是通過外在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展現人文精神。
那么,人文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呢?
一、從課堂中體現“人文性”
現代人文教學理念首先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要求教學組織手段更靈活,方法更多樣。
1.在朗讀中感悟魅力
語文學科本來是一個美麗的學科,其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富有人文意味的心路歷程。因此,語文教學中要體現人文性,要以學生的“感悟”代替教師的“分析”。如我們拿到舒婷的《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讓學生先讀幾遍,也許就粗知大意了,太多的分析會破壞詩的意境。作為教師要千方百計引導學生讀,在讀中悟,在議中悟,在研中悟,在審中悟,在朗誦中悟出舒婷的愛國情懷。
2.創造和諧的課堂環境,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發掘人文情趣
語文教學中如果能達到學生主動地去發現生活的意義和目的,也就形成了人的世界觀。為此,教師要給學生一個民主和諧的聽課環境。語文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羅森塔爾效應”研究證明:尊重、信任學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實現人格的健全。
3.從文章中的字、詞等欣賞語文中的“美”,重視美育的滲透
語文教學離不開一個“美”字。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不是靠簡單直白地道德說教文字承載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等于一爐的有血有肉的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挖掘、展示語文教學中的美,追求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效果潛心研究課文。如《老王》一文中提到:“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此句里的“鑲嵌”用得如何?讓學生討論得出“鑲嵌”一詞生動地刻畫出了老王的消瘦和不靈活,體會出老王這樣消瘦不堪還想到給“我”送雞蛋和香油,讓學生體會到老王擁有的品質。
二、更新教學評價,從評價中體現“人文性”
現在的語文教學注重教學結果的評價,忽視對教學過程的評價;注重對考試成績的評價,忽視語文學習全方位的評價。諸如寫字、說話、作文、語感、閱讀興趣等,都沒有列入評價范疇。孰不知,這樣的評價,會給學生形成為考試而學習的觀念——認為只要分數高就好。作為人文學科的語文教學評價,不僅要重視對教的評價,更要重視對學的評價,還應該考慮評價是否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如在作文周記等的評改正是語文教師實施人文關懷的最佳時期。在評改時,教師應該是傾聽者、欣賞者、贊美者,認真傾聽學生心靈的呼喚,仔細欣賞學生的情思,熱情贊美學生的每一點進步。
三、善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從教材中體現“人文性”
語文是育人的思想載體,語文教師要善于捕捉教書與育人的聯系點,即善于從教材中發現進行人文教學的亮點。課本是學生閱讀文本,吸收營養的“母體”。要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培養學生的“人文性”,就需要尋找課文中的人文因素。(1)人文沉積的“物”,如《長江峽》等課文。(2)人文色彩的“事”,如《指南錄錄后序》《五人墓碑記》等課文。(3)人格魅力的“人”,如《老王》《品質》等課文。
四、利用教室,從氛圍中體現“人文性”
在大語文理念下,教室的一切都是人文的戰地。我首先在教室的黑板報留一處空地,每周寫上格言、警句、詩詞等,讓學生每周都能走進名人、走近名人,并且朗誦唐詩宋詞,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又能把學生的視野從今人拉到古人,感受中華民族深厚、偉大的文化底蘊。在《學習園地》更多地呈現語言優美、心靈純美的學生作文;讓學生自己辦班報,自己做編輯,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班級文化建設”的目的是創造一種文化、一種氛圍、一種環境來影響學生。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會為學生的健康錦上添花。
語文教育的培養對象是面向未來、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人才,因此要引導學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培養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發展個性特長,形成健全人格。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具有人文意識,弘揚人文精神,才能實現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陰商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