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最大化,有效的教學一直就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想要達到的效果,一直是教育者普遍關心的問題之一。有人認為教學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過程。所以思想政治課教學要著眼于當代社會的發展和高中學生成長的需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可拓寬學生的發展空間,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而且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經濟成分、
利益主體、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深刻影響;感受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與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使中國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使學生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進而使課堂的效益達到最大化。
一、靈活的提問,調動學生的探索意識
課堂提問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思考,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然而,受新課程改革的影響,由傳統的課堂滿堂灌轉變成了滿堂問,在評課教師和校領導看來,教師的那些“是與不是?對與不對?好與不好?”等問題,確實實現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看似高效熱鬧的課堂其實沒有一點實際意義。學生不能從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獲得有用的知識,不能真正地使學生的探索意識得到培養和提高。因此,教師要想真正地將課堂達到高效,就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這個過程得到真正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節時,為了使學生正確看待、評價各種消費心理,在進行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時,本人進行了如下問題設計:①有位準備買汽車的消費者說“新車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車,開始貶值。對我來說,汽車只是一種為我服務的工具,什么品牌無所謂,關鍵是質量要好,價格要實在。”從消費心理角度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消費觀念呢?②“看那位同學穿的衣服是今年最流行的,好多人都穿著呢,很好看,我們星期天也去買一件吧?”這位學生又是什么樣的消費觀念呢?一系列問題提出之后,學生開始思考消費觀念的問題,開始去認識消費觀念的類型,接著我又問:“什么樣的消費觀念才是正確的?怎樣才能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呢?”這樣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答案的同時,提高探究欲望,增強課堂的有效性。
二、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新課程標準下要求思想政治課要立足于現實,來源于生活,以生活為基礎,著眼于學生發展需求,實現學科知識與生活的密切結合,把思想理論觀點闡述于社會生活之中,把學習當做生活中的一部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政治的過程中,熱愛生活、親近生活,向往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而且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生活案例,讓學生在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夠用理論知識解釋生活實際問題,使學生樹立學以致用的思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實際現象案例,
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我們的民族精神”一節時,本節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理解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內容,我借助了多媒體輔助技術,讓學生在觀看了1998年抗洪救災的場景,載人航天升空的感人畫面,
2008年地震中解放軍冒著生命危險實施救援的情景,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理解我們的民族精神,使學生能夠將其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使我們的民族精神真正得到發揚。
三、組織課堂辯論,活躍課堂氣氛
真理往往是在辯論的過程中產生的,構建互動的辯論式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使
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學會表達自我、共同合作解決問題,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且高效的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組織管理作用,在體現學生課堂主人翁的意識下,使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明辨是非,獲得對知識的正確認識。
例如:在學習“人的知識從何而來”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牢固樹立實踐的第一觀點:一切知識源于實踐,一切認識要服務于實踐。我在設計這節課時,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結合相關原理,對這一觀點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實踐的含
義,明白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新課程改革中,政治新課標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去體會并參與政治課堂的學習,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真正地體現出自身的學習主體性。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轉變以往傳統的教學觀念,摒棄“貝多芬”(背多分)和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積極結合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在教師創設的不同情境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學無用的想法,使學生真正地將學習當作生活中的一部分,讓其支配學生真正地能夠獲得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真正實現高效的政治課堂。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衛生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