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習橢圓和雙曲線的過程中,見縫插針地引導學生求出橢圓和雙曲線焦半徑的表達式。在把表達式幾何化的過程中,要給圓錐曲線統一的定義,使準線獲得合適的來歷,同時還要增強學生對準線的認同感。
關鍵詞:圓錐曲線;橢圓;雙曲線;準線;焦半徑;準線來歷;認同
一、問題的提出
焦點和準線在研究圓錐曲線時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焦點和準線聯系緊密。焦點的來歷教材有所說明,然而準線的來歷沒有介紹。準線“來歷不明”,這也導致學生缺乏對準線的認同感,在解決問題時不容易想到準線。
在蘇教版選修2-1《圓錐曲線與方程》的第一節,先介紹從圓錐面截得三種曲線。在其中一種曲線中,利用丹德林雙球模型,證明了曲線上任意一點到兩定點的距離和為定值。這條截線叫做橢圓,這兩個定點叫做橢圓的焦點。教材給出了焦點的來歷。
接下來,教材分別給出了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雙曲線的定義與橢圓類似,涉及焦點,而拋物線的定義不僅涉及焦點,還涉及準線,但教材沒有說明準線來歷。
在后面《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一節中,教材把準線從拋物線推廣到圓錐曲線。這樣,橢圓和雙曲線也有了準線。
教材從始至終都沒有說明圓錐曲線準線的真正來歷。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如果在圓錐面截得拋物線時構造準線,那是一件非常繁瑣的事情。這也與本章的主題(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相悖。
筆者設想在研究橢圓和雙曲線焦半徑時引入準線,再把準線推廣到拋物線的情形,還希望這樣處理不要耗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二、定性描述焦半徑
在本章第一節的結尾處,有一個在圖板上畫橢圓的內容。在畫好橢圓后,我們可以適時地給出如下的思考。
思考畫圓只要一個定點,而畫橢圓需要兩個定點;畫圓時定長不變,畫橢圓時,細繩被分為兩段,每一段的長度都在變化。那么,這每一段的長度變化有規律嗎?如果有的話,如何描述?
仔細觀察畫圖過程,一個較好的描述是:當筆尖在焦點連線上方自左向右移動時,筆尖到左焦點的繩長越來越長,到右焦點的繩長越來越短;筆尖在焦點連線下方時,情況類似。
這是對橢圓焦半徑的定性描述,為后面的定量描述做好鋪墊,在新課學習時插入這個思考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
三、定量刻畫焦半徑,為“創造”準線打下基礎
在《橢圓的幾何性質》一節中有這樣一道例題。
例: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行軌道是以地球的中心(簡稱“地心”)F2為一個焦點的橢圓。已知它的近地點A(離地面最近的點)距地面439 km,遠地點B(離地面最遠的點)距地面2384 km,AB是橢圓長軸,地球半徑約為6371 km,求衛星運行的軌道方程。
讀完這道題,細心的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長軸的端點到其中一個焦點的距離最短(長)?或者說,為什么近(遠)地點是長軸的端點?
如果沒有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提出。為了解釋近(遠)地點,引導學生用代數方法來研究橢圓上任意一點P到左焦點的距離表達式。
我們通過在不同小節見縫插針地研究了橢圓、雙曲線的焦半徑,先求代數表達式。再回到幾何圖形,這是一個對焦半徑螺旋上升的認識過程。這也促進了我們對橢圓、雙曲線的認識。在焦半徑由代數表達式回到幾何意義的過程中,我們“創造”了準線。準線發揮了關鍵的、無可替代的作用。準線是后于焦半徑的概念,有了準線,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水到渠成。與此同時,準線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被無限拉近了。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熟市滸浦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