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主任是學生最直接的引導者,因此,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誠懇的態度與學生交流,與學生相互信任,走進學生心靈,把握好教育語言和教育時機,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教師不僅要成為知識的傳播者,還要成為學生心靈的塑造者。
關鍵詞:班主任;學生;溝通;傾聽;教育語言;教育時機
班主任是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最常接觸的教育者,是學生生活問題、思想問題最直接的引導者。面對性格迥異,家庭、出身各有不同的學生,走進他們的心靈,傾聽他們的心聲,是班主任的首要
課題。
相互信任是班主任與學生溝通的前提條件,誠懇的態度有利于建立師生間的相互信任,也有益于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班主任只有動之以情,才能對學生曉之以理,做到情理兼通,使學生在情感交流中感受到老師的關切和愛護。與學生溝通,不可忽視情感的作用,教師要以自己積極的情感體驗影響學生,努力營造寬松的氛圍,這樣才能引起肯定的情緒反應,使學生愉快地、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教育。要勇于向學生承認自己也有無知、犯錯誤、存在偏見的時候,人不可能完美無瑕,因為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也就可以接受學生的錯誤、無知和不完美,縮短與學生的距離。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有了隔閡,或產生了摩擦和矛盾,作為班主任應該主動走近學生,不要亂擺“師道尊嚴”的譜。傳統的師生關系決定了老師處于強勢,學生處于弱勢,學生是不會主動接近老師來緩和氣氛的,這就需要教師要有寬容的心態來包容學生,主動接近學生,盡力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用欣賞的眼光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與學生交流要有個“角度”,那就是學生的角度。只有站在學生的立場,用他們的視角去看世界,這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達成對教育的理解。面對許多問題,我們總習慣于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解決,習慣于用我們認為正確的標準要求和約束學生,以我們的眼光評價和揣度他們,忽略他們內心的感受,輕視他們的做事準
則,甚至扼殺了他們的創新思維,殊不知學生也有他們自己的視角和方法。
我們說“身教勝過言教”,但言教的重要形式是不可忽視的。但言教并不等同于嘮叨。心理研究表明:當載有信息的言語第一次講出時,對大腦刺激最大,印象最深,但如果同一內容反復次數太多,就會使大腦皮層產生某種抑制,自動關閉其接收系統。反復的嘮叨,只會變成無關痛癢的廢話,甚至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講道理,就要讓學生聽、信、服。我們要用深入淺出的比喻、靈活多樣的形式,啟發學生,從動機到方法,從理論到行動,幫助學生明辨是非。
教師用好語言是一門藝術,如果班主任的話太過刻薄、太不得體,不僅會刺痛學生的心,讓學生感到委屈和羞愧,還會大大拉開了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產生厭惡,甚至敵意。班主任說話,要把話說到學生的心上,真誠地與學生交往,以心換心,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適當運用情感,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班主任說話,要把話說到理上,以理服人,并且要把理講透,講明白,讓學生心服口服,并把自己對學生的期望表達出來,激勵學生發憤圖強;班主任說話,要把話說到點上,這就需要班主任充分地調查,仔細地傾聽,切中事物的本質。還有一種無聲的言教,那就是沉默。適時的沉默會迫使學生思考問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反省,檢查自己的過錯,領悟老師無聲言語的暗示,會產生“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幽默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縮短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感情距離,增強了對學生的吸引力,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氣氛。幽默用于正面思想教育,勝過空洞直白的說教;幽默用于批評教育,勝過粗暴的斥責。有時批評的話贊揚地說,能夠巧妙地揭露內在矛盾,造成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效果,比單純的灌輸更能占領學生的頭腦。
班主任與學生的交流,也要把握正確的時機,盡最大可能地讓學生領會接受。那么什么時候是好的時機呢?首先是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此時的學生躊躇滿志,經過假期長時間的休整,學校的學習生活還需要一兩周的時間來適應,等學生適應了學校的生活,就會松懈下來,所以要好好把握新學期開始的這個好時機。其次是學
校、班級發生突發事件的時候,教師可以因勢利導,使學生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情有深刻的認識,這時的教育更有針對性,也更有實效。要想學生能夠“聽話”,班主任首先要學會傾聽。要想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就應該首先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要想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就要了解他們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困惑。教師只有對這些問題有清楚的認識,才可以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是人類文化的傳播者,也應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作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對教育工作的成敗有決定性作用。
(作者單位 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