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曾對一個人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作過很好的詮釋:“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意思就是說: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便會有一輩子都用不完的利息。
我登上三尺講臺二十多年,許多事實表明:一個人的許多行為習慣,是在一定的年齡段形成的,錯過該年齡段,再加以培養往往會事倍功半,難以奏效。青少年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又極具可塑性的階段,是施教的最佳時期。因此,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我認為可以從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等方面入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
一、點滴積累,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好的習慣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條件之一。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習慣。通過教育使學生明白道理,變不自覺行為為自覺的行為。
老師在理論引導學生的基礎上,并且要創造“機會”給學生,給他們切身感受的實踐機會,在實踐中培養和訓練學生。這就需要老師不斷地去引導,不斷地反復強化學生。
我們應該從大處著眼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從小處著手在日常生活中檢點學生的行為和自己的示范表現,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尋找良好的行為模式。要注意培養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規范化的生活習慣。
中學生活正規而有序,我們要不斷強化學生的時間觀念,讓他們懂得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事,什么時間不該做什么事情。如該寫作業時一定要認真寫,寫完后收拾利索才能去玩,教學生養成早起、早睡,按時吃飯的習慣等,并不斷調控自己的欲望意識和行為方式。
我們還可以教育學生,做任何事情要與當時的環境和氣氛相結合,如,吃飯應該在餐廳,不能把飯帶到寢室或教室,不能在教室或走廊里打球等。
二、師生互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所謂學習習慣,就是在不間斷的學習實踐中養成那種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的學習習性。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它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漸形成過程。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的具體情況,結合能力增長的需要,逐步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要求,使他們持續、穩定地得到發展。這里,我特別要強調的是一定要加強前三種習慣的培養。
1.發揮老師的示范作用,讓學生欣賞和尊重老師
我們經常說“親其師則信其道”,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對某一學科的愛好首先源于對該科教師的喜歡和欣賞。這里,我們暫且撇開老師的個人素養和專業知識的因素不談,學生只要欣賞老師,就會對他產生信賴感甚至是崇拜的心理,這種情感的存在會讓學生有意識地模仿老師的優點,并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不斷提高學習成績,以吸引老師的注意力和得到老師的贊賞。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和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真正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在教學中,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一個施展的平臺,多鼓勵,少批評,那么,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會逐步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也就可以逐步養成了。
3.培養學生善于合作交流的習慣
新一輪教學改革提倡要通過小組建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以便實現合作交流和共同提高的目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首先要培養思考的習慣。教師要在合作學習之前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和互相補充、更正、辯論的時間,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智慧、情感、態度、能力等都得到發揮和提高。
其次要培養積極參與、踴躍發言的習慣和認真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在教學中,要盡力為小組合作學習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尊重、保護、鼓勵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活動。
另外,我們要經常在課堂上及時表揚一些上課認真聽講、遵守紀律的學生,樹立一些學習習慣比較好的學生作為榜樣,使其他學生從心生羨慕到自覺模仿并逐漸轉化成一種內心的需要。對學生的每一種良好行為,我們不僅應及時給予表揚,還要在班上營造一種良好的“比、學、趕”學習氛圍。
三、家校配合,搭建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平臺
培養學生良好的養成習慣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學校、家庭和社會是推進這一工程的三駕馬車,只有三者緊密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才能創設出良好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
發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實現整體的育人目標。所以說孩子能否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是否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除了在學校處處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外,還要與家長密切聯系,請求家長配合老師的工作,家長也要督促學生的行為,時刻提醒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多一個好習慣,心中就將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我們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
養成教育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新人的關鍵環節,只有抓好這一環節,從實際出發,靈活機動地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行為習
慣,才能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作為教育者,我們更要用科學的、人本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乘著良好習慣的帆船,乘風破浪,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作者單位 安徽省宿松縣王嶺高級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