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十分堅信,確實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質,缺少了它們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兒童精神世界的本領。當你和學生交流得越多,接觸得越多,對他們的觀察越多,你就越會發現學生的內心世界是多么的豐富而多樣。而在現在,在越來越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前提下,走進每個學生的心靈,讀懂每個學生獨特的行為語言,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一步。
“叮……”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將我從睡夢中吵醒。我看了一下表,還不到六點。誰周末這么早打來電話?考慮到可能是家長,我趕緊按下了通話鍵。“唐老師,不好意思,這么早就把您吵醒了。小蘭昨天晚上十點多和我們賭氣出了門,一晚上都沒回來。我和她媽媽一宿都沒睡,出去找了好幾次,附近的小區都找遍了,到現在還沒找到。能不能麻煩您幫我們打電話問問班里的同學,看是不是去了同學家!”聽到這個電話,我頓時睡意全無,趕忙與和小蘭平時關系比較好的學生取得聯系,但是仍然沒有她的任何消息。我更加著急了,這可是十月底,天氣比較冷,一個女孩子一夜未回,在哪兒過的夜?種種擔憂充斥著我的大腦。但是來不及多想什么,我馬上又給她的父親打電話,提醒他到附近的快餐店、小區等再去找,希望孩子睡醒后,出來走走,我們就容易找到了。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我焦急地等待著她家人的電話。要不是離得太遠,我真想馬上沖到她家,和孩子的父親一起找。過了四個小時,電話終于響了,孩子找到了,我懸著的心終于落下了。這時,我才仔細地問問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是周末父母出去上班了,孩子一個人在家,等父母回到家,發現孩子整整一天只完成了一點作業,就批評她太貪玩了,孩子就賭氣離開了。
周一剛到學校,我就找到了小蘭,問她發生了什么事。小蘭是一個內向、靦腆的孩子,她只是不好意思地微微一笑,說:“那天,爸爸批評了我,我就走了。”之后就沉默了。任我怎么追問,她都不肯多說什么。我批評她做事太魯莽、太沖動,讓父母那么擔心。小蘭也沒有反駁,只是安靜地低頭聽著。第二天,我又和他的父親進行了一次長談,勸父親教育孩子要寬嚴適度,不能太過嚴厲。同時要理解孩子,適當地表揚、鼓勵孩子,還要給孩子一些自由空間,才不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系,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父親同意了。
事件平息了,故事就此告一段落,但并沒有結束……
幾個月后,已經是第二學期了,類似的事情又一次發生了。仍然是因為沒有完成作業,孩子又不辭而別,雖然很快就找到了,但讓我感到無比失落、擔憂和不解。這孩子究竟是怎么了?為什么又是同樣的做法?難道是她的父親過于嚴格了?經過了解,事情并非如此。小蘭的父親也非常困惑,他只是批評了幾句,孩子就又離開了家。那是什么原因呢?我陷入了沉思,同時,我開始考慮其他的可能性。我想,孩子沒有完成作業,顯然是犯了錯誤,她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承認錯誤,或馬上補上,而是選擇離開,會不會是在逃避批評,躲避問題呢?于是,我想從這個角度,再一次找小蘭進行談話。
這次,我沒有批評她,而是將她帶到辦公室,讓她坐下,然后關切地詢問她心情如何,休息得怎么樣,盡量使她放松下來。然后,我試探著和她談起這個問題。“小蘭,你能和我說說當你父親批評你時,你的想法嗎?”她沒有回答。我又嘗試不同的問法:“你看,你沒有完成作業,犯了錯誤,父親批評你很正常呀……”我的話還沒有說完,眼淚就從小蘭的眼中滾落下來,她哽咽道:“老師,我當時覺得自己太對不起父母,自己的做法太差勁了,我感到無地自容,所以就……”果然,小蘭的主要問題在于她太過自責,導致不敢去承擔后果、面對錯誤,只好以離開的方式暫時逃避。作為一名好學生,很少因為作業受到批評,一旦出現了問題,就不知所措,消極逃避,這才是她兩次離家出走的根本原因。針對她的想法,我耐心地勸導、安慰她,并且指導她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看待錯誤,看待父母,教她要勇敢地面對錯誤,勇于承擔一切后果,理智地解決問題。
通過這次交談后,就再也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小蘭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我仍時常想起。在她第一次離開家后,我試圖找到問題的癥結,以為主要是父親不恰當的家教方式導致,但是失敗了。而第二次,我成功地規勸了小蘭,主要是因為我去揣摩孩子的想法,正確地解讀了她的沖動舉動,使她能夠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因此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并幫助孩子強大自己,改變自己!
作為教師,我們常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通過小蘭的故事,我感受到:“沒有理解,就沒有正確的教育!”教師不僅要有一顆關心學生、熱愛學生的愛心,更要有一顆研究學生、理解學生的耐心。而教育的智慧不僅體現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上,更體現在正確看待不同學生個體的角度上。當學生出現了問題時,我們不要急于批評指正,而應靜下心來讀懂孩子的內心,再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教育方法,這才是有效的教育、有意義的教育,這也正是作為專業教育工作者——教師的價值所在。
(作者單位 北京市五路居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