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德育工作已有9年,處理過許多學生的違紀事件,每次和違紀學生談話,我總能從中去反思我們的工作,去不斷改進我們的工作。有一件事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每當提到師生關系時,我總能想起這件事。
幾年前的一個愚人節,晚自習正逢我值班。臨近下課,突然聽見“嘭”的一聲,接著就是一片哭喊聲,我趕緊跑出辦公室,正好遇見了高三某班的班主任,一群她班上的學生跟在后面,她對我說,她班上有個女生跳樓了,此時的她言語慌張、神色緊張。說實話,當時我腦中也是一片空白,除了在下樓的過程中撥打了110,安排班主任通知其家長之外,其余的我也不知道該做些什么了。跑到一樓,光線很暗,但遠遠看去也能看出是一個穿著校服模樣的人趴在花壇里。走近一看,長舒一口氣,是一披著校服的假人,身邊還有一個破碎的水瓶,原來剛才“嘭”的一聲是水瓶膽破裂所發出的聲音。顯然,“跳樓”是個惡作劇,一場愚人節的鬧劇。110到場后,考慮到是在校生也就在現場對參與的同學進行了批評教育。事后,學校也與這些同學進行了深刻的談話,考慮到即將高考,此事又涉及眾多同學,好在事發當晚,知道此事的人并不多,避免了產生效仿等負面效應,學校于是采取了淡化處理。
在與幾位學生談話中發現,學生的出發點很單純,平時與班主任的關系不錯,想借“愚人節”開心一下,給班主任一個驚喜,“跳樓”就是“愚人節”的一個玩笑,沒有考慮過多后果。此玩笑有驚無喜,排除其他因素,諸如高考前的壓力、學生的調皮等,不可否認師生的“零距離”也是因素之一,此事件中學生很明顯只是把班主任當作自己的好朋友一樣去開玩笑,而忽略了“師”這個身份。
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被很多人視為人際交往的最佳關系,其實這種零距離的交往,往往會潛伏著一些危機。特別是師生之間,還是應有點距離為好。“跳樓”事件本身就可以說是零距離危機的爆發。老師和學生,亦師亦友。前者要求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后者要求老師與學生間相互信任、理解和溝通。若師生間無距離,以“情”管理,必然導致威懾力下降,學生畢竟是學生,依賴父母、不知孝順,內心孤獨、抱團取暖,妄自尊大、易走極端等現象在“90后”身上還是較為明顯的,所以零距離只會導致學生的為所欲為,危機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
距離產生美,師生間應有點距離,但這個距離絕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是師生之間應當存在的一個安全距離。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主體間的關系,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訴求,其獨立的人格和價值要求作為另一個主體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因勢利導,促進其自我價值的實現。師生間建立起友好、合作的關系,保持一點距離,這不僅為學生創造了一種親師情境,讓學生對老師保持必要的尊敬,易于接受老師的教誨或忠告。
同時,如果班主任和班上學生之間的距離太遠了,班主任高高在上,學生就不敢和班主任親近,學生的心里話就不會和班主任說,班主任就很難了解學生的所作所為,這樣也不利于班主任班級工作的開展。那么應如何把握這個距離呢?
一、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實施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對話
師生間應該平等對話,而這種平等應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之上,老師要把學生看作一個獨立的精神整體來與之對話,肯定他,接納他,幫助他,使之獲得充分的發展。但同時要注意,對話雙方地位上是不平等的,老師是作為教育教學行為的管理者與之對
話,學生作為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參與者、被管理者而參與對話的。只有明確各自在對話中的角色,每一次的對話才能真正取得效果,才能達成老師所設定的談話目標,學生在這種對話中接受教育,也是一種成長。
二、在實施管理的框架下,與學生真誠交往
面對當下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班主任對班級實施的管理,就是一種引導,一種指導。身正為師,學高為范,教師應將自己真實的、完整的人格面對學生“言傳身教”,真誠地與學生交往,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給學生以幫助,關鍵還要給予指導,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生活、學習。這種指導不是把學生看作是年幼無知或不成熟的人而強迫其服從自己,接受自己,而是利用“言傳身教”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給予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校園生活中來。
三、亦師亦友,與學生相互理解
亦師亦友,先為師再成友,師對學生要嚴格要求,要嚴而有致,要有嚴師之威。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形成統一的個性、思想和意見,而是為了保存各自的獨特性,發展各自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所以在嚴的同時,老師又要能像朋友一樣,關心學生,理解學生,能夠傾聽學生,接納學生,使學生通過與自己的交流而受到啟迪;同樣引導學生理解教師,在對話中相互理解,通過理解達成教育目的。這樣學生不僅是接受了幾條知識,更多的是通過對話獲得人生體驗和人生智慧,并且在這種教育中體驗生活,體驗人際關系,從而能夠積極地面對未來的生活。
師生之間安全距離的存在,有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在保持一定距離的基礎上,建立師生平等理解、相互交往的關系,才能真正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獨立人格的存在,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從而追求真善美的事物,發展自我,超越自我。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