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西藏一名很普通的初中班主任老師,我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牧區,由于各方面原因,學生的基礎差是很普遍的現象。到底應該如何面對這些特殊的孩子呢?每個老師的管理方式不一樣,在此我淺談一下我是如何管理那些學困生的。
一、分析原因
遇見困難學生,我一般不急于去引導他們,而是認真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真正原因。農牧區的孩子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有些甚至都沒接受過教育,對學生的教育方面不聞不問;有些由于家里缺乏勞動力,需要他們幫家里干活,學生都喜歡自由,那些學生從心里有種厭煩學校的情緒;有些學生是學習習慣未養成,對學習知識有厭煩情緒;還有一些是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差等等。有了這些原因,這些孩子心理上就會存在某些障礙,無形中對知識有種不重視的心理,對自己缺乏自信,或者性格比較孤僻,這時候就得依靠老師做他們的引路人,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誤區。
二、采取措施與實施途徑
針對這些情況,我們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與手段。要分析導致學生成長困難的原因,從而給予適當的指導。對于厭煩學校的學生,千萬不能操之過急,要慢慢引導他們。首先要向他們灌輸學校跟家完全不一樣,是個受教育的場所,一切要以學校的組織紀律為準,不可以像以前那樣放縱自己。讓他們明白如果每個孩子都像他一樣,學校就會像一盤散沙,無法管理。如果他大腦里面有了這種意識,那么引導他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就會輕而易舉。對于厭煩知識的學生,讓他們走出家庭,多看外面的世界,讓他們明白知識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更精彩。多愛學生,讓學生的世界充滿愛,在愛的滋潤下,孩子就會配合老師的管教,引導孩子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困難學生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和家庭有關的,因此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導,形成家校合力,才能進一步為成長困難學生的健康成長造就更好的外部成長環境。
當然,導致學生成長困難的原因還是比較復雜的,采取的措施與手段必須對癥下藥,同時還應該考慮到學生身心的特點。我們可以帶著這樣的“三信”進行工作:
1.信任——師生之間的真情溝通,建立起來的互相信任
2.信念——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信念,學生是成長的,不應隨意給學生下結論,偶爾的過失與挫折應該予以寬容和理解
3.信心——由于轉化往往不能立竿見影,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等待,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記得曾經有人這樣說過,要避免不道德的現象發生,關鍵在于不提供不道德的環境。同樣,要避免成長困難學生的產生,除了幫教的措施外,我認為,更需要在他成長的周圍提供健康積極的影響,成長困難學生更需要我們的真情關愛。
遇到困難學生時,讓我們用發絲一樣細膩的心思,無微不至地關心、呵護他們,讓他們很快走出心靈的誤區,很快地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健康地成長。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區江孜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