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高校校園文化是學生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學生管理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們互相制約,互相促進。首先,闡述了校園文化的建設以及如何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然后,分析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所面臨的一些挑戰;最后提出要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這種途徑來提高對學生的管理工作水平。
關鍵詞:校園文化;學生管理;以人為本
高校的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同時對校園的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為了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適應新形勢下學校管理工作面臨的各種挑戰,必須將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
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1.校園文化的內涵
高校的校園文化是指在高校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在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獨特的文化氛圍。而群體、共同的文化意識以及作為物質載體能夠體現文化氛圍的各項活動,是校園文化產生的三個基本條件。從理論上說,不同的學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所以校園文化各不相同。
2.如何提高校園文化建設
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要在建立完善的校園制度的前提下,開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化建設。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加強校風建設,通過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世界觀、人生觀,用精神力量來達到良好校風的建設;其次,要加強學風建設,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端正學習動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后要加強教風建設,加強建立民主性教學關系,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另外要加強社團文化建設,社團活動要突出時代性、內涵深刻、格調高雅。為了建立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物質文化建設也很重要,在校園的建筑及教學和生活設施上應當體現學校特有的理念和精神。
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
1.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學生管理體制發生轉變
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校擴招,使得學生管理的內容與日俱增,高校學生管理面臨一系列轉變。學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職能正在向服務職能轉變;大學生就業正在由計劃分配向自主擇業轉變等等。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思想活動獨立性、差異性日益增強,這一系列轉變都需要有新的、系統的學生管理理念和方式來保證實施。
2.網絡的普及給傳統學生管理帶來挑戰
信息化的迅速發展,對學生工作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另一方面,網絡也給傳統學生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沖擊。首先網絡信息的快捷性、豐富性和開放性特點,使得從學校獲取知識的權威性受到懷疑。其次,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使得有的學生上當受騙,甚至沉溺于虛擬世界不能自拔。
3.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的實施使學生教育管理面臨新的變革
目前,全國各高校普遍實施了學分制,學生管理打破了學年制整齊劃一的教學管理模式,形成了以課程為紐帶的聽課群,學生管理工作不僅局限于本專業學生,而且還要管理選修課程形成的新班級學生。同時,學生管理除了對學生進行傳統課堂教育外,還需指導學生選課、構造合理的學科知識結構,所以學生管理工作必須構建新的平臺。
三、堅持以學生為本開展學生管理工作
1.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核心主體的教育理念,要求學生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把學生作為進入學校的消費者,而學校則是為他們提供服務的。不再像傳統教育模式那樣,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授和管理。這要求高校管理應該加強平等和服務的觀念。
2.依靠學生來推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
學生管理工作以學生為中心,一方面,要讓學生成為管理的主體,從管理的決策、組織實施到目標實現,都要依靠學生,讓學生充分參與進去。另一方面,要發揮管理的“育人”功能,本著管理就是服務的思想,開展的一切管理活動都是為了服務于學生的成才而進行。因此,學生工作者應尊重學生的合理要求,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關心學生的成長需要,努力改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3.努力建立情感型的師生關系
教師除了扮演教學角色,還要與學生真誠互動,成為與學生建立積極友誼的人。教師在學習情境中安排適合學習的教學氣氛,以引導學生愉快學習,教師個人具備親切與熱心的人格特質。學生即是朋友,相信學生的行為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學生本身的價值,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潛能,努力建立情感型的師生關系,這將極大地促進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
總而言之,在新的形勢下,校園文化建設要加強精神文化的建設,高校校園學生管理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姚成榮.在教育創新中著力推進高校先進文化建[J].中國高等教育,2003(01).
[2]陳大超.論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管理模式轉型[J].教育科學,2003(2).
[3]白海龍.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問題及對策研究[J].課程與教學論,2009.
(作者單位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