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們經常會和各種各樣的學生打交道,而遇到最多的卻是一些“問題”學生,為了更好地處理學生的問題,常常會有家長的介入,在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對我們教育者還是理解的,能夠通情達理地和我們一起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但有時,我們也難免會遇到一些特例,一些所謂的“問題”家長。
一、暴躁型
因為性格方面的原因,一般和孩子溝通較少,孩子和他們之間往往會有隔閡。他們接到老師電話,就風風火火趕到學校,隨之而來的有可能就是一場“狂風暴雨”。有些男性家長會一把揪住站在辦公室的學生,不問青紅皂白,就對孩子施加暴力,有些是女性家長,一見到孩子就開始劈頭蓋臉地臭罵,全然不顧孩子的臉面。
孩子的抵觸情緒往往很嚴重,面對家長的暴力,那些有可能被軟化的學生,因為一時的委屈,對立情緒更加嚴重,老師之前對學生所做的思想工作在遭遇“暴躁家長”后,就有可能化為烏有。面對家長的粗暴,我不僅要平息他們的怒氣,還要安慰“受傷”的學生。
面對這樣的家長,我們德育工作者要“靜”,要平心靜氣,和風細雨,千萬不可火上加油。為了更好地處理這類問題,我們應在家長氣勢洶洶進入辦公室時先招呼他們坐下,并將學生安排到一邊去,先和家長平心靜氣地溝通,勸導家長心平氣和地來教育孩子,這樣不僅利于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能緩和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矛盾。
二、軟弱型
此類家長大多是管不住孩子的,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他們往往束手無策。孩子犯了錯誤,老師將他們請來,他們要么一言不發,要么剛說兩句就被自己孩子的一句話頂得無話可說,弄得自己在老師面前十分尷尬,最后不了了之。這不但沒有起到共同教育的作用,甚至有些助長“問題”學生的氣焰。
根據他們的性格特點,我們德育工作者請他們過來以后,最好不要讓學生在場,應先和家長交流,向他們咨詢孩子在家的一些特點和習性,并把學生在學校里的情況告知他們,互相商討解決的辦法。
事后,老師要及時告知他們孩子的進步,和他們進一步商討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幫助他們建立信心和威信。同時,老師要找這些“氣焰”囂張的學生多談話,引導他們明確父母的愛,要學會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理解父母。
三、嘮叨型
此類家長多為女性,也有學生的爺爺奶奶們。他們十分關心孩子們的學習,經常主動和老師電話聯系,有時甚至跑到學校來,這類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應是受到老師歡迎的。但也有一些家長讓老師十分痛苦,他們一來就不走,大事小事都要向老師問個明白,很多事情甚至問過很多次。很多時候,你已暗示他你下一節有課,要稍微做一下準備,可他們就是無法領會,一直等到下一節課的鈴聲打響,都還在反復嘮叨。
此類家長對學生太關注,對老師太熱情,每次見面都有說不盡的問題,讓很多老師望而恐懼。面對這類家長,我們要熱情接待,理解家長的苦心。為了減輕自己的工作,在談話中,我們要提高談話技巧,盡可能地引導他們說有價值的內容,而不是單調地重復。
四、偏袒型
這類家長在學生和同學發生矛盾時,沒有正確處理問題的意識,在很多事情上,對自己的孩子一味偏袒,讓老師處理問題時十分困難。
我們知道,父母都是愛自己子女的,可“愛其子,必為之計深遠。”這類家長對孩子的愛,讓他們沒能理解到此時的教育對孩子未來的作用。在大多情況下,當孩子犯了錯誤尤其是與其他孩子出現矛盾時,父母應先教育自己的孩子。可這類家長不會,他們會將矛頭指向別人,甚至是老師。他們萬分激動,言語激烈,說的話很刺耳。不僅讓對方家長不悅,更是讓老師頭疼。
在這個時候,為了更好地處理問題,我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努力調節雙方之間的矛盾,避免與學生家長發生正面沖突而激化矛盾,恰當的“冷處理”,讓家長意識到自己的失態,弄清學生的是非。結束時,要巧妙暗示家長不要一味地護短。
五、逃避型
這類家長大多離異,他們在沒有調整好自己生活狀態的情況下,更無心顧及孩子的教育。而孩子因為父母離異,加重了他們的逆反情緒。這些孩子絕大部分是班級的“老油條”,因為太“油”,給班級管理增添了不少麻煩,老師管理起來十分費力。而家長因為自身原因,也不愿意或抽不出時間來配合學校的教育,于是他們選擇了逃避。
作為班主任,我們不能去責怪這些學生,而要多給予一些關愛。面對家長的逃避,我們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讓他們意識到,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責無旁貸的。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主動出擊,多和家長聯系,隨時電話告知其子女的在校情況,定期家訪,在家訪中多談學生的閃光點和進步,讓家長在孩子身上看到希望。并懇請家長多和孩子交流,讓他們意識到這些離異家庭的孩子,往往外表堅強,其實內心十分脆弱,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愛。教育需要學校、老師、家長三者的共同參與,面對逃避型家長,我們必須學會主動進攻。
在德育工作中,我們不免要和各式各樣的學生和家長打交道,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問題,什么樣的家長,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始終將教育感化學生放在首位,我們相信所有家長都是愛子女的,都愿意與老師一起來教育好孩子。在遭遇到各種“問題”家長時,我們要學會理解,學會求同存異,多探討、多協商、多動腦。
(作者單位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竹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