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心理精神狀態(tài),不良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經(jīng)濟、教育以及社會環(huán)境等非生物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并要求以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來認識、研究、處理人類的健康與疾病。這意味著僅具備衛(wèi)生保健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我們目前面對的教育對象都是獨生子女,生活經(jīng)歷獨特,加上住房、家庭、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以至于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都有所欠缺。
21世紀的社會競爭更加激烈。我們所培養(yǎng)的學生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承受各種挫折和適應不同環(huán)境的能力。初中生最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人格問題,主要有以下幾中情形:焦慮,這主要是由于不堪學業(yè)壓力而引起的;人際交往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與父母、老師發(fā)生沖突,與異性交往困惑等;自我同一性的迷茫,學生在進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變化,會有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期間較易出現(xiàn)這類心理問題,隨著學校對學生個性發(fā)展越來越重視,這類問題將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
一、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一)許多家長在物質上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否正當
學習上也只要求孩子的分數(shù),不管學習方法是否適當,孩子能力是否適應。有些文化程度比較低的家長對子女在學習上不能給予影響或指導,個別家長自身就有不良習慣,給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帶來消極影響。
(二)學校教育也存在值得改進的地方
應試教育的影響時多時少,造成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以致學生心理負擔加重,使青少年被動地陷入緊張、焦慮等不平衡狀態(tài)中。
二、如何建立良好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方法
(一)我們可以借鑒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經(jīng)驗
例如,早在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就在學校、社區(qū)設立了心理咨詢、心理輔導或心理治療門診。在80年代以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身上。到了80年代以后,從事心理輔導的心理學工作者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全體學生身上。特別是注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關中學生的心理技能訓練課程相繼推出,有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也相繼出現(xiàn)。
(二)可根據(jù)我國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教育策略
根據(jù)心理學原理,學校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途徑是:心理輔
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基本方式是:團體發(fā)展性教育、團體調節(jié)性教育、個別發(fā)展性教育及個別調節(jié)性教育四種類型。筆者認為,根據(jù)各個學校學生實際的情況,可將以上方式綜合運用,具體采取以下措施:
1.開設心理教育課程
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使他們的個性和潛能得到好
的發(fā)展,在學校中應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可以借鑒一些國外的例子以及課程。在這些課程中,老師可以了解一些學生的心里特點。學校也應該與學生家長進行心理上的溝通,提高家長的認識,讓其明白學生的心理需要,以提高對學生的心理幫助和指導,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
2.充分利用學科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應時時刻刻滲透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而課堂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其中的心理教育因素,適時適地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可以說每一門學科,每一節(jié)課都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著心理健康教育,都塑造著他們的精神和品格。
3.通過有效的班級活動進行溝通
班級是學生在校園中的一個小家庭,班主任是這個家庭的家長,班會是師生有效溝通的途徑,也是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途徑之一??梢栽诿恐艿陌鄷?,舉行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自己的信心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這樣既可以讓每個學生融入班級的活動中,又可以增強他們的交際能力和自信心。
4.創(chuàng)設各項特色活動
(1)開設心理咨詢輔導室。本著“助人自助”的原則,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個別心理輔導和集體心理輔導,并建立個人心理檔案,對一些典型個案進行跟蹤觀察、輔導、記錄,指導他們學會情緒保健,適當調控自己的言行,必要時還要接受家長的咨詢。
(2)舉辦心理學知識講座(可每兩周一次),刊出心理學知識板報(可每月一期),出版心理素質教育校報,介紹心理學知識(可每月兩次),引導學生自行解決心理問題。同時,不定期為家長舉辦心理素質教育專題講座和座談會,提高家長對孩子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水平。
(3)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的將來必定要走向社會,因此,學校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實際水平和能力,經(jīng)常組織學生走進社會,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樹立自信心,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質。這些活動能極大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參與意識和競爭能力,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健康和諧的發(fā)展。
5.開展全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與技能培訓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員性的,又是全程性的。在要求專職心理工作者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教育的同時,也要求全體教育工作者參與。要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與教師的交往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同時,建立良好的家校關系,幫助家長為孩子的成長營造寬松、愉快的心理氣氛。
總之,建立和完善學校心理教育健康機制,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要求,也是社會發(fā)展的要求,這是一項全新的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民主、團結、向上的校內外環(huán)境。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劬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