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綠色生態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傳統教學模式實際上就是依靠“汗水精神”來培養學生的考試能力。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師生負擔過重、教學效益低下的弊端,違背了學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在新課程條件下,課程標準、教材、內容、評價變化深刻,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必須面對的歷史命題。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必須要切準時代脈搏,認真理會課改理念,創新教學,優化過程,構建“綠色生態課堂”。堅持少講精講、啟迪思維、還教于學,是構建“綠色生態課堂”的起點;落實勤練精練,培養能力、提高效益,是構建“綠色生態課堂”的歸宿。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政治教學質量,彰顯政治教學效益。
關鍵詞:新課程;綠色;生態;課堂
“綠色生態課堂”,就是以最少的資源投入,產生最大的發展效益的課堂,是弘揚個性自由、尊重個體發展的課堂,是充滿人文情懷、閃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長氣息、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正如肖川先生所說,“綠色生態課堂”就是“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的課堂,就如朱永新教授“新教育實驗”倡導的“理想課堂”那樣。打造“綠色生態課堂”,不是現代教育的發明,《學記》所言“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課堂,就是打造“綠色生態課堂”的典型。
一、反思當前課堂教學模式:負擔過重,效益低下
“傳道、授業、解惑”,一直被認為是教師的天職,“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教師職業生涯的傳統“標準照”。然而,傳統教學模式,不僅僅是累倒了教師自己,更束縛了那些求知若渴的幼小心靈。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上必須要一直高度緊張地邊聽邊記;課外除了整理復習筆記,還得做大量的練習題以檢測鞏固書本知識。當然,課堂之外老師也不能閑著,除了備課還得詳細批改作業,絞盡腦汁弄出更多的練習題讓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學生上課時必須認真聽講,根本沒有時間獨立自主地思考;課后還得做許多練習題,沒有時間自主探究和實踐創新。老師為了讓學生牢固掌握知識,想盡辦法占用自習課時間、非高考科目課時
間,直至用完學生所有的課余時間。
我們姑且不論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如何,但用一個“累”字概括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實在是最恰當不過了。由于思想政治課理論性強且相當抽象而又不易理解的特點,讓幾乎所有的政治老師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灌輸式教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填鴨式”教學,“累”字在政治教學上體現得尤其明顯。在課堂上,學生聽課時只專注于記老師講的結論,根本不會注意學習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應變能力較差,嚴重依賴于教材和老師講解的結論。這樣,一旦遇到一些稍微靈活、新穎的題目便無所適從,更不用說面對日益創新的高考題了。這樣的教學模式在課改前也許還行得通,能考出一些分數來體現“汗水精神”的效果。
那么,在全面推行新課程的今天,學生必修課程進一步增加,單科內容也更加豐富,各科都需要落實必修時間,在各學科的平均課時更加有限的情形下,我們再堅持這樣的“汗水精神”,恐怕換來的就只有“淚水結晶”。事實證明,我們的政治課堂教學模式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新課程改革恰恰給我們的思想政治課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我們只有與時俱進,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式,優化教學過程,打造“綠色生態課堂”,才能真正提高政治課堂教學
效益。
二、構建“綠色生態課堂”:精講精練,還教于學
筆者高中時的地理老師上課與眾不同。無論是新課還是復習課,或者是評講試卷,他在每堂課上的講授時間從來不會超過15分鐘。每堂課看似大量的時間是學生在自主安排,實際上由于老師講得很少很精,甚至有些地方老師故意不講,給我們留下了一些懸念,這就讓我們自然而然地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覺不自覺地去探究它,直至水落石出。所以,我們班同學的地理知識非常扎實,地理學習能力非常強,每次考試地理成績總是遙遙領先,高考時我們班也因地理成績優異,絕大部分同學都圓了自己的大學夢。這一現象對我的課改教學大有啟發,也符合今天構建“綠色生態課堂”的時代趨勢。
1.堅持少講精講、啟迪思維、還教于學,是構建“綠色生態課堂”的起點
少講精講并不是老師就可以偷懶休息,事實上,這對老師在課外準備的要求更高了,因為少講精講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通過這種方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產生對知識的興趣與渴望,另一方面使他們自覺地去探究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掌握知識,從而進一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新課程條件下,政治課的周課時是2節,一學期最多40節,這還包括放假、考試等耽擱的時間。按照傳統教學模式,《經濟學》等都是用一學年的時間來教學。但新課程把《經濟生活》等壓縮在了一學期的教學時間內,如果再如以往的那樣去面面俱到,一個知識點一講就是半節課甚至一節課,那我們不僅完不成教學內容,更無暇顧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一現實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新課標,靈活運用新教材,根據自己學生學習能力的實際確定重難點,確定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確定哪些多講哪些少講,哪些該反復講以加深理解和記憶,每堂課的講課時間最好不超過一半。老師講得太多,一方面可能讓學生養成依賴習慣,另一方面老師把學生的時間全部占了,學生也就沒有時間思考探究問題了。現在的學生,由于信息時代到來而帶來的各種便利,使他們的視野本來就非常開闊。有些書本知識他們課前已經懂得,而我們老師還未必知道。所以,我們應該放心、放手讓他們學會自主探究,即便是為了“傳道、授業”,也得改變思路和方法,沒必要、也不能再滿堂灌了。
2.落實勤練精練、培養能力、提高效益,是構建“綠色生態課堂”的歸宿
“考考考,老師手中的法寶。”這句話從一個側面道出了練習檢測的重要性,但蘊含著更多的是對應試教育的無奈。那么,適應素質教育的新課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學還需不需要考試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沒找到更好的選拔人才的方式之前,高考肯定不會被廢
除,我們還得面對高考。為了應對千變萬化的高考試題,我們就必須要求學生在平時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的基礎上,通過適應高考的強化練習來“練兵”。實踐證明,必要的強化訓練,始終是讓學生最終通過高考選拔,成為所謂“人才”的必經途徑。所以,高考前的若干次練習,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還有助于啟迪學生思維,從而達成“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目標要求。
練習可分為課堂之中的練習和課后練習。就課堂練習而言,老師最好每堂課講授不超過一半的時間,剩下的另一半課堂教學時間,用來要求學生迅速消化、吸收當堂課的內容,并做10分鐘左右的書面練習題,以鞏固、檢測當堂內容。練習題需要在備課時精心準備。教師要善于在看來沒有問題的地方設問,多準備一些富于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但同時也要讓所選材料和所設之問貼近教材、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甚至,我們還可以有意識地把以往在此知識點上出現過的高考題目,再現或根據學生實際變通一下再
現,使學生覺得高考題也并不神秘莫測。有一本叫《三年高考五年模擬》的資料匯編,幾乎把近幾年全國各地的高考題甚至調考模擬題都進行了整理歸類,學生也很喜歡這本資料。但筆者認為,學生僅是為做題而做題,根本沒讓此書充分發揮其功效。作為高考題或調考題,往往綜合性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由于剛接觸新知識,其歸納概括能力還不強,如果貿然就去選擇這樣的練習題來做,可能會使他們的自信心受到影響。
我們知道,記憶遺忘規律是先快后慢。要想使知識經久不忘,就要在還沒遺忘之前,不斷地去鞏固、強化記憶,直至在大腦中形成深刻的記憶痕,之后就不會輕易地忘記了。我們若要使學生的基礎知識進一步鞏固、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進一步提升,課后的鞏固強化練習自然必不可少。俗話說得好:“三天不說口生,三天不練手生。”政治學習也是如此,單靠課堂學習和課堂練習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通過做適度的強化練習來鞏固。課后的練習題,可以以章節為段出一套,也可以以星期為段出一套,具體視實際情況而定。不管怎樣安排,都要求我們教師精心準備,不能無謂地增加學生的負擔,更不要隨隨便便抓一套題就拿給學生練,這既耽誤學生的學習時間,又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成了名副其實的“事倍功半”,甚至是“事倍功沒”了。
總之,無論是課堂練習,還是課后練習,都要有針對性,并注意探究效果。要講究“精”,“題海戰術”只會適得其反。在通過訓練來探究知識、提升思維能力的過程中,老師的主要職責就是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探究能力和運用能力,達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目的。
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有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切準不斷變化的時代脈搏,認真理會和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創新教學,優化過程,構建“綠色生態課堂”,才能真正提高政治教學質量,彰顯政治教學效益。
(作者單位 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