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教育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只有將心理學中的心理效應與教育教學有機融合,才能事半功倍,使師生間的情感、教學效果更上一個層次,從而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更加注重人性化,注重學生的人格塑造。
關鍵詞:重組教材;自主學習;興趣;好習慣;監督
Abstracts:B.A.Cyxomjnhcknn used to say:Any kind of education,in which the less intention of education children feel,the bigger effects it can achieve.Only when we combine children’s psychology and teaching well can we yield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s.So it’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concentrate on shaping their characters and personalities.
Key words: Reorganize;independent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interest;good habit;supervise
一、靈活重組教材
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滿足千變萬化的教學實際的需要,因此,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取舍應靈活開放。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語言能力出發,根據自身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處理
教材。只有通過對課程的解讀、整合、重組,對師生隨機產生的新信息進行加工、提煉,才能完成對課程的補充、改進和提高,活化教材,使教學更切實際,更加生動形象。
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做學習的主人
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學習者要想真正獲得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與他人的協商交流合作和本人進行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學生不是知識的接收器,而是自主學習的探索者,學生可以有選擇地按自己的方式學習,運用英語知識與技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完成任務。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他們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新學期開始時,我就采納所謂的“承包制”,責任落實到人。比方說,馬艷組負責單詞,我就把磁帶交給她,讓她回家反復聽、模仿,碰到單詞朗讀、領讀的任務,就由她負責了。蔣萬華組負責單詞的用法,喬雪芹組負責課文的解析,王月明組負責專攻語法,等等。他們手底下各有一幫人馬。其他學生如有問題就找他們解決,他們解決不了,我隨時在辦公室恭候。這樣,何愁學生學習沒有主動性!
三、努力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教學中,興趣顯得尤其重要。教學過程中倘若學生本身缺乏學習的興趣,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勢必妨礙學習過程的進行。因此,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興趣的動力在于成就感,成功教學的核心就是為學生找到自己的優點,讓學生擁有學習英語的成就感。認真備課,在每節課中增加趣味性,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勵學生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老師要更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學生高效學習。
四、從一點一滴做起
教育就是幫助人培養良好的習慣,習慣從哪里來?從行為來,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沒有良好的習慣,哪有良好品質,又怎么可能成功呢!因此,我特別看中一日常規,今日事今日做好,今日了。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恒。不好高騖遠,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過好每一天。比如,每天堅持聽20分鐘的聽力,寫兩到五句的日記,有新學的單詞造句,做四篇閱讀,大聲朗讀20分鐘。平時作業要認真獨立完成,及時改錯,上課前按照教師的要求做好準備。三年如一日,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五、嚴格的監督、總結、反饋系統
制訂計劃、規矩很容易,幾分鐘的時間就宣布完了,問題是如何落實。制訂了,執行不利,導致老師在學生中失掉威信,還不如不制訂,落到實處非常重要,它是成功的必備因素。
第一道防線:自檢關,自檢關叫良心關;第二道防線:互檢關,同桌之間互相檢查;第三道防線:組長檢查;第四道防線:班干部檢查;第五道防線:班主任檢查。
老師千萬別把自己推到監督檢查的第一道防線,如果沒有回旋的余地,很容易把教育這份智力勞動變成一種體力勞動。
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在激勵和贊譽中感受平等,學會尊重;在民主和自由的氛圍中培養個性;在愛的情感中凈化心靈;在寬容中培養自信;在學科教學中塑造真善美。那么,我們的教學將會成為真正的培養人才的教育。多年來,我一直努力探索高中英語新課程理念的精髓,并努力把它與教學實踐聯系起來,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05.
[2]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商務印書館出版,1981.
(作者單位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