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現行的高考試卷中,聽力占了相當大的比例(20~30/120~
150),而從歷屆的高考試卷得分率分析中也不難看出,英語聽力的得分率不是很高。廣大英語教師也普遍不知到底采取何種有效的方法能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而聽力的訓練與培養也決非朝夕之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聽力訓練也不是單方面的,聽、說、讀、寫相互影響,相輔相成。而撇開高考不談,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Rivers和Temperley(1978), Oxford (1993)以及Celce-Murica (1995) 都曾指出,在個人的交際中,書面表達占9%,閱讀占16%,口頭表達占30%,而聽卻占45%。因為語言交際的過程就是信息傳遞的過程。信息從說話人那兒以聲音為載體到達聽話人那兒。其交際效果既取決于交際末端說話人的表達能力,也依賴于聽話人所具有的聽力水平。聽力教學既是一種語言學習,又是一種語言技能的培養。它在聽、說、讀、寫中最基礎,也最重要,它不僅是獲取語言信息的主要途徑,也是提高其他技能的基礎。
Hedge(2000)認為,聽力訓練將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之一。其理由如下:一方面,教育政策中強調要提高學生理解和參與口頭交際的能力,《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就明確規定基礎教育階段英語
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二語習得研究成果證明了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在語言習得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聽力策略的培訓得到了人們的重視,故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聽力的系統訓練就顯得尤其重要。本文擬從自身的教學實際,結合聽力策略談談高中英語聽力的培養。
二、聽力策略研究回顧
聽力策略其實也是一種學習策略。O’MalleyChammot(1990)把學習策略定義為“學習者用于幫助理解、學習和記憶新信息的特殊思想和行為”。他們根據信息處理的理論將策略分為三大類:元認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社會/情感策略(social and affective strategies)。元認知策略是高層次的行為,它對語言學習產生宏觀的和間接的影響,它用來確保學習的過程以及學習的成功。而認知策略直接作用于所接受的信息。它是在對學習材料進行分析、歸納或轉換的過程中所運用的策略,對語言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Oxford(1990)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所采取的具體行動。他們采取行動的目的是為了使英語學習變得更加容易、更易適應新的環境?!彼鶕呗耘c語言的關系將策略分為直接策略與間接策略。其中直接策略涉及語言的思維處理過程,它包括記憶策略、認知策略和補償策略;間接策略則分為元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而Cohen(1998)認為學習策略是“由學習者有意識地進行選擇并可產生一系列的行為,如儲存、記憶及應用語言信息以加強外語學習和使用的過程?!彼褜W習策略分為學習語言的策略和運用語言的策略。前者指的是為學習語言而使用的策略,而后者指為了運用語言而使用的策略。盡管他們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但其內容有異曲同工之效。這幾種策略貫穿了學生整個的聽力理解過程并對聽的效果起著直接的影響,故有效而合理地運用這些策略能提高學生聽的質量。
三、高中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具體策略訓練與運用
1.聽力訓練中的元認知策略及其運用
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學生對自己學習情況的全面了解與整體監控和協調。它具體指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的計劃、監控、管理,對學習結果的評價以及對學習策略的使用和自我調整。而聽力理解過程包含著一系列復雜的音、字、詞、義的分辨和意義的重新構建過程。要想成功地理解說話者的意圖,聽話人必須充分調動多方面的因素,投入聽力理解過程當中。為此,在聽力教學之前,教師要提醒學生明確聽的目的,根據聽的目的和聽的材料形式來選擇所使用的策略。在平時的聽力訓練前,可引導學生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注意自己的呼吸聲,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某個點
上,這樣,長期下來,學生的注意力肯定會有所提高。在聽力訓練中還要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常見語塊(formulaic language)與范例
(exemplars),培養學生對于語塊的敏感性,同時提醒學生注意策略的使用情況,及時進行調控。
2.聽力教學中的認知策略及其運用
根據O’MalleyChammot(1990)對于學習策略的分類,認知策略泛指推理(inferencing)、演繹(deducing)、組織(organizig)、總結(summarizing)和預練(prepractice)。具體則涉及學習中的重復、分類、推測、利用關鍵詞、利用上下文、記筆記和利用聲音圖像等等。本文就個人的教學實際談談其中的幾點。
(1)預測與推理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之所以能有效地獲取口頭信息,是因為我們不自覺地對進入聽力系統的信息進行了積極的預測、篩選等一
系列的心理加工(汪學力,1999)?!昂玫恼Z言學習者是好的預測者”(Rubin,1975)。在聽力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圖表、標題、考試時的選項,并結合自身已有的背景知識,去合理地預測主題,以及下文要陳述的內容等。教師在選擇聽力材料時,應注意多渠道、多題材。目前的高考英語聽力越來越口語化,教師要提醒學生正常的口頭語言中有冗余現象,如repetition, change of the topic, unnecessary information等,要訓練學生運用已有的語言線索或其
他線索進行補償,并留意話題轉化的關鍵詞however,but等。此外,教師還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增加學生對相關背景知識的積累。如,各種話題情境下的固定用語等,這樣,學生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才能有材可取。
(2)記筆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平時的聽力訓練中,教師要教會學生邊聽邊做筆記。記筆記不在形式,而只要聽者自己明白就
行,當然也不能太散、太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記下關鍵詞,關鍵的時間、地點等,可以做標記,也可以用字母代替等等,還可畫圖。研究者發現,采用主題、圖式筆記聽課的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更佳。所謂主題、圖式筆記即在聽力活動進行之前,學生列出所聽內容可能涉及的各個主題標題及自己對所聽內容的預測,然后在聽的過程當
中進行添加和補充。教師在訓練學生的聽力時,應明確專題、分項訓練,應結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的話題項目表進行訓練。如,天氣、購物、文娛與體育等,讓學生對各種情景對話中可能出現的用語,形成一定的圖式。這樣,學生在聽到相關的內容時,不感到陌生,能在頭腦中迅速建立相關的鏈接,而不致因為努力搜索與回憶而浪費時間。
3.聽力教學中的社會/情感策略及其應用
美國教育學家盧布姆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
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感興趣的學生,及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得更輕松,更加迅速?!边@是因為恐懼的心理會麻痹人正常的心理活動,如,知覺、記憶、思維、言語等。學生產生焦慮的原因主要是對聽力有畏難情緒,唯恐聽不懂,特別是在正式考試中。針對這個問題,教師除了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更重要的是在平時的聽力教學中,剛開始進行聽力訓練時選擇聽力材料不宜過難,應適當降低難度,然后循序漸進,要讓學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在設計聽力任務時,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讓他們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自信。要增加小組活動的內容,讓學生學會合作,互相幫助,交流聽力過程中的心得。當學生了解到別人也有類似的心理活動時,他們就會有所寬慰。此外,教師還要激發學生對于所聽內容的興趣,縮小聽說之間的差距,這樣,學生才會積極地投入到聽力活動當中,而不再感到焦慮。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平時的聽力教學中,只要教師針對聽力教學的特殊性,注意對學生進行策略的培訓并引導學生在聽力活動中加以運用,就能促進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此外,語言的四項基本技能訓練并不是孤立進行的。聽、說、讀、寫相互影響、相輔相成。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融合這幾種技能的訓練。如,以聽促進說,增強學生對于聽的監控,激發學生聽的熱情,增加語言輸出的機會,還可通過說和寫對學生聽的效果進行檢測。以讀來加強學生的辨音能力及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領悟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對于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為其將來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
的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