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轉化,從哲學上講就是由一種事物轉變成另一種事物,或者由事物的一種形態轉變為另一種形態。語文教學中運用轉化的原則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優化教學的有效策略。語文教學中關于轉化值得研究的問題很多,本文只闡述課堂教學常用的一些轉化方法。
一、運用轉化策略的前提條件和步驟
根據布盧姆的目標教學理論,一是學生依據的、所掌握的知識必須是正確的,而非那些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知識,作為參照的信息,必須是具體明確的信息。二是課堂教學的轉化,必須是在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導下的,教學實踐中的行為要與教學目標一致。
我國古代某教育家指出:“施教之功,貴在引導,要在轉化,妙在開竅。”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善于引導受教育者,把前人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還要創造條件,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某種能力,在轉化的同時,增長了聰明才智(“開竅”),教育才達到了目的,獲得了理想的效果。
二、運用轉化策略的方法
運用轉化策略的關鍵是確定轉化后要實現的目標和轉化的具體方法。通常是把新的問題轉化成熟悉的、能夠解決的問題,把非常規的問題轉化成常規的問題等,但轉化的手段和具體方法是多樣而靈活的,既與實際問題的內容和特點有關,也與學生的認知結構有關。
1.感悟、體驗、內化
感悟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或經歷所產生的感想與體悟,來源
于人們的親身經歷與感受。正是不斷的感悟使人們對人生、對事物以及對世界的看法發生了改變。因此,一切轉化都源于學生滋生的
感悟。
尤立增指出:“轉化,由內化和外化兩個基本階段構成:內化,就是將客觀的語文知識、能力以及相關的人文素養轉化為自身的
知能結構和人文背景的過程;外化,就是將內化成果應用、創造的過程。內化和外化又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作用、循環的。”
以閱讀教學為例。在轉化的開始,要充分尊重學生對閱讀文本的初讀權,包括自讀、朗讀、分角色朗誦等,在古文(詩)、散文、小說鑒賞教學,甚至是作文教學中,都要留給學生充分的初讀時間。但是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急于讓學生尋求所謂“標準答案”,這在高三畢業班教學中尤甚。我們應放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理解、比較。引導就是按照教學目標回顧舊知,或提供給學生比較的思維指向。
以《師說》教學為例。在學習文言句式時,設計問題:“所以”是文言文中常見的雙音節虛詞,它的用法有兩個:一個是表原因的,解釋成“……的原因”,哪位同學能舉出學過的例子?學生初中背誦過《出師表》,很容易聯想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先漢興盛的原因。”這樣輕而易舉地勾連出舊知,再講授“所以……者”的句式是標準的判斷句,就將文言句式的教學化難為易了。
教師的轉化策略不能直接從外部輸入,學生的感悟也不能是
放任的,只能在方法的實施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體驗,獲得意識與感受。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解讀文本的素養,更能從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上給學生以豐富的經驗積累,具有方法論意義上的指導、調控作用。教師要更多地為學生創設體驗的課堂情境。
如,詩歌鑒賞教學,就是將學習內容中的知識因素和美感因素,轉化為學生個人審美結果和審美能力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配樂、請學生口頭描述詩歌畫面,情景再現等方式,營造體驗氛圍,調動學生體驗的內在積累,幫助學生感知詩歌意境。“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用描述這一畫面的標準化答案,怎能替代學生反復吟誦獲得的語感、聯想和想象帶來的思維感悟?
2.質疑、釋疑、轉化
質疑是閱讀教學內化的起點。“發現”的主體永遠是學生,學生不是配合老師說出“標準答案”的“助演”“伴唱”。質疑是閱讀最基本的意識和能力,沒有發現摘取,就沒有任何意義上的閱讀。
對學習內容價值的質疑,對未解決問題進行探究質疑,發現讀物本身的缺陷和錯誤等。無知不解處見疑,似知似解處有疑,已知已解處生疑,以疑促思,以疑促學。目的就在于培養發現意識,養成發現習慣,提高發現能力,最終實現轉化。
仍以《師說》為例。蘇教版必修一課文注釋⑧,“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就是以之為老師。”就有學生質疑:“師”一詞究竟是名詞作動詞,還是名詞的意動用法?這樣的質疑就是在似知似解處有疑。釋疑也不要教師包辦,引導學生聯系舊知,進行比較,最終文言實詞活用現象就被學生牢固地掌握了。
3.反思、整理、轉化
轉化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隨著對自己行為的不斷反思。教師要想使教學實現學生語文素養及能力的真正轉化,必須幫助學
生及時地總結、概括、整理整個感悟認知過程中的重點,反思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要強調的是,反思往往是通過必要的反復、整理來實現的。高中語文教學的反復和整理的工作,遠不如初中教學或數學等學科做得及時、扎實。
以高三階段教學為例。幾課時或一個專題學習過后,學生經歷了一系列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做過這樣的引導嗎?如,你運用所掌握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有怎樣的好處;你對運用策略解決實際問
題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哪些問題的解決你沒有策略;問題的難度在哪里。如果我們做過了,是常態還是偶爾為之?如文言文訓練,每次都是選一篇新文章,有錯題本嗎?做過對訓練時問題較多的文
章,師生再命題的滾動訓練嗎?又如,做過幾篇作文后,引導學生做過回顧嗎?自己作文的優點何在、問題何在?有辦法解決問題嗎?
這樣做能將外在的文本和教師的點撥提示,內化為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展思維、優化方法的能力,豐富的情感、愉悅的審美。學生領略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悅。
4.合作、探究、轉化
教學過程不應是某種接力傳遞,也不應是1+1似的簡單疊加。教與學之間應該有一個明顯相融的過程。知識、感悟、體驗,只有融于學生自己的知識經驗里,才能夠真正轉化為學生的才學。其目的不是為了求同,而是為了共享與創造、相生。合作探究的目的是發展,是打開新視野,是新的知識的生成與建構。
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助學者,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角。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起著組織、示范、引導、點撥的作用。備課絕不是設定好框框牽著學生走路;而是備學情,備知識,備解決問題的方法。
探究要抓好著眼點,師生圍繞它進行思維的發散,而不是滿堂問。如,執教《勸學》時,有的老師抓住一個“善”字,提綱挈領;有的老師抓住一句話“學不可以已”發散探究。方法不同,但都為師生合作,實現教與學的轉化奠定了基礎。又如,學習《管仲列傳》時,教師提問:鮑叔牙和齊桓公在管仲成為春秋第一相的過程中,誰更重
要?有學生回答:“如果說鮑叔牙是管仲登上賢相基業的臺階,那么齊桓公就是幫他推開相府大門的人。”這一表述立即引起熱議,教師給了學生探究全文的抓手,攀登是必然的。
5.擴充、拓展、轉化
常用的方法有:以點帶面、縱向串聯、遷移拓展等。
教師要善于用一個知識的“點”,牽引出知識的“線”,帶出一個文化的“面”。這實質上是從思維的角度、思維的深度以及思維的廣度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思維品質培養。
如,在“西風”“月”等意象幾次出現時,適時進行輻射,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舉出一系列的例子,總結在不同的詩句中的不同含義。在同樣的擴展中,學生就學會了自己對思鄉詩、送別詩中的常見意象、詩中刻畫抒情主人公的方法等專題進行整理。
方法無止境,但只要帶著轉化的理念去開發,語文教學的優化就會春色滿園。
參考文獻:
[1]李森.教學理論與實踐:轉化方式探討.課程·教材·教法,2002(03).
[2]張任.引導·轉化·開竅:學習古人教學論一得.文山師專學報,1996(01).
[3]尤立增.尤立增講語文.語文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