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教材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藍本”,新課程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領者、學習者。如何處理好教材與學生、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材的關系,結合教學經驗,用中學數學實例摸索出教活書、教書活、活教書的方法,強調數學教學抓住“活”字,旨在讓教師教學課堂教得活,學生學得活,學生用得活,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素養。
關鍵詞:校本開發;教材;境材;人材
教學過程不是生產流水線,教師應巧妙地對教材再度開發,綜合考慮“教材”與“人材”“境材”的特點,尋找最佳方案,通過“活教書”,使教學更貼近教情、學情實際,教活書、教書活提高課堂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下面就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教材開發,創新“三材”,通過實例做簡要說明。
一、教材創新——教活書
傳統教學中,教師教學時把“生成”當成一種意外收獲、一種教育智慧;而新課程教學把“生成”看成一種價值追求、一種常態要求。在這種理念下,教學應“回歸”生活,應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應關注學生學習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感覺到知識是有用的。
數形結合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如何在函數與圖像的教學中充分體現這一重點,并縮小教材與學生心靈之差距,使之學得愉快,通過年級備課小組商議確定以故事入手,激發學生的興
趣,從而更好地學習數學。
用人人熟知的生活常識作底色,創設閱讀情境,在生活中使數學定理“浮出水面”,凸顯了數學的人性化與應用的寬泛化,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同時,構造出不等比定理,在模仿中透著創新。
二、境材創新——教書活
“錯誤”讓人性流露,“錯誤”讓靈性張揚,“錯誤”讓個性生成。如果教學中善于挖掘此資源可使教學更添色彩。
實例2:教學“垂徑定理的應用——已知弧四等分”時,我在用圓規示范畫圓的過程中,突然圓規腳尖滑落了,快要畫好的圓“臨產夭折”。我正想擦掉重畫,突然計上心來:“同學們,你們能幫老師想辦法把這個圓補完整嗎?”學生認為要找準圓心。我順勢問:“怎樣找圓心?”一石激起千重浪——
S1:用圓規在不完整的圓內試找。
S2:那樣不準確,也不科學,可以去拿直尺找直徑,兩條直徑的交點就是圓心。
……
T:同學們說得很好。很好地解決了老師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同學們很了不起,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如何將“已知弧四等分”,可以討論,請闡述自己的做法,不一會兒新問題迎刃而解。
“教室是出錯的地方”。平時教學中,常會發生學生、老師出錯的現象,對此教師不必驚慌“失色”,視“錯”為禁忌,而應想方設法加以糾正,使“損失”降到最低程度。有時,師生之“錯”經過教師糾錯方式改變,進行合情合理的“染色”處理,反而能轉化為不可多得的教學資源,應用后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人材創新——活教書
教學應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實際,這就意味著教學資
源應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因此教師應該善于利用學生的現實性學習心理來組織課堂教學,這樣容易引領他們主動進入課堂
的探索過程中,也能使課堂問題發揮更大的效能。
實例3:教學“角的度量”,學生練習測量角,教師巡視,意外發生了——
小惠:老師,我的量角器斷了,我還有一個角沒量,怎么辦?
T:哦!大家看,小惠的量角器斷成了兩半,它還能量角嗎?
S1:那小半塊肯定不行了,因為已經沒有了中心點。
S2:那大半塊上面有中心點,還有刻度,應該可以量。
……
T: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呢?每個小組討論一下:
小組1:先用三角板在角內畫出一個直角,然后量余下角的度數,量得的度數加90°,就是原來鈍角的度數。
小組2:把這個鈍角分成兩個銳角,分別量出兩個角的度數后再相加。
……
教學中突發事件會打亂教師的設想,打亂教學的程序,但教師不應選擇回避,應選擇適應。教師可調整轉向,只要教師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突發事件就可能成為用好教學“活”資源的良好契機。
總之,新課程數學教學,要求教師運用“數形”結合,“聲色”互動,“動靜”搭配,“內外”調劑,“進退”自由,給知識穿上“時裝”,使其解答更活,使學生更容易接納,更易于理解,更易于拓展知識,實現“活教書”的追求。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馬跑泉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