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關鍵在于“以學生發展為本”。從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著手,激發其學習的潛能;以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為手段,拓展學生的思維;同時,注重語文文本內涵的開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課堂效率;興趣;思維;反饋;拓展延伸
在目前積極推進新課程的大背景下,如何真正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提升學生語文能力,是所有語文教師關心并孜孜以求的問題。通過實踐,我深深地感到,要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的每個過程,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共同發展。
一、增強自主意識,激發學習潛能
課堂教學技巧固然重要,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更是
重中之重。因此,教師首先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潛能,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把課堂舞臺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要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首先要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只有讓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學習,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師就必須把課堂的舞臺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興趣,從而增強自信。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堅持自己正確的觀點,教師做忠實的聽眾,只是參與討論或辯論,而非法官的角色。可見,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應讓學生主動參與,在參與中成長。
2.給學生“問”的最大權利,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學識從“問”中來,這是真理。僵化的教學模式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剝奪了學生問的權利。應該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因此,應激勵學生大膽地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
力。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學習積極性得以調動,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就會提高。
學生的問題層次、角度不一,實踐證明,這對保護學生發問的積極性很有幫助。對不善提問的學生也盡量啟發他們的思維活動,或為其提供輕松和諧的提問環境。學生在不斷地提問中學會了思考,進而對問題的探究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
3.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闊學生的人文視野
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運用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挑戰。教師在不斷提高自身技術的同時,也嘗到了甜頭。我們明顯地看到,教師如果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多樣化的特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藝術魅力,就能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
使這種興趣維持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
二、優化教學過程,拓展學生思維
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法性主要是指教師“怎樣教”和“怎樣指導學生學”的問題。因此,精講多練的傳統手段還是需要運用“拿來主義”的方法加以繼承的。
1.精講點撥,體現科學性
課堂上精講,教師要給學生呈現與教學重點相關聯的內容,通過精要、生動地講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導學生逐步接近知識結構。對于知識的講授,無需講求立論、講解、分析、小結的完美程序。教師必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學生學習的障礙和思維的靈感方面,并及時開導啟發。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下,自覺地發現、掌握知識,從而挖掘他們的潛力,培養他們的能力。
在教學結構上,教師通過非定性講述,勾勒出知識結構的模糊概況。這時,教師要成為“主導”,而不是“一言堂”,其重點在于如何啟發學生的“學”。“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指導學生啟動思維,不然,終究還是走了老路——“滿堂灌”。
因此,要實現“精講”,教師必須確立重備課、活課堂的教學思路。而且扎實、科學、全面的備課,將會使課堂教學厚積薄發,游刃有余。從這個意義上看,教師備課的工作量要遠遠超過上課的工
作量。
2.巧設疑問,體現思維性
“問題”是開啟思維和發展思維的源泉。“一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開放式的”,已成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課題,他們認為:“這是未來不斷開發新技術人才必須具備的思維模式。”課堂教學是以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的;傳授知識僅僅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過程。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是課堂教學的軸心。在設問的形式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形成一種合作關系,既可以是師生之間個別或群體的討論與對話,也可以是學生之間個別或群體的討論與對話。我們語文教師要切合時機,盡可能地有意制造認知過程中的障礙,如,提供正反兩方面的立論、故意誤導等,從而使學生在迂回曲折、歷經坎坷的多向思維之后,獲取知識。在設問的技巧上,所提問題必須新奇,具有趣味性;必須系統,具有整體性;必須有利于學生想象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對于持不同觀點或者是錯誤觀點的學生,教師要充分給予尊重,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掌握好課堂提問的技巧,設計出精彩的提問,才能使課堂教學魅力四射,吸引每一位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課、思維,使他們快樂地掌握知識、增長才干。
3.課堂反饋,體現系統性
課堂反饋、練習不在多,在精。所謂精,就是要善于在實踐中摸索、思考,總結出經驗性、規律性的東西,讓學生逐步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課前定準訓練點是引領課堂低耗高效的導航燈。既然要進行課堂訓練,就必須抓準訓練點。另外,教師要充分地了解學情,在課堂中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共性薄弱處定準訓練點。
多維訓練與分層目標管理是提升課堂效率的興奮劑。語文教材富有人文性、知識面廣、閱讀量大的特點,決定了在課堂訓練中要注重多維訓練,增加訓練的形式,多一些思辨,使學生懷有更大興趣學習與思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另外,學生語文學習也存在著個體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訓練時要兼顧每一層次學生的需
求,對每一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目標管理。
三、注重文本開發,提高綜合能力
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光靠重視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重視挖掘教材,注重知識的延伸,拓展更多的詞匯、更多的美文、更多的詩詞……讓學生的思維更廣、更活。
1.在“讀”書中品味,在感悟中成長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復述能力、審題能力、記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和“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要吝嗇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同時,讓學生在“讀”書中豐富自己的情感,在“讀”書中品味人生的真諦。
2.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在表達中增強自信
古希臘最偉大的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小時候曾患口吃,經過不
懈努力終成正果。可見敢于在任何場合大膽說話,訓練口才是多么重要。說話就是表達心聲,從語文角度上講可以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領悟能力和辨析能力等。因此,語文課應該“言論自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3.知識與文化并重,讓學生在文化的陶冶中成長
眾所周知,有知識并不代表有文化。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在人文氛圍中展開,在人文關懷中進行,在人文體驗中深化。因此,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最終應體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總之,教師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應該采用活潑生動的教學形式,注重自學、策略指導,及課內外多邊結合,使課堂容量更大,拓展更廣。課中精講、當堂訓練、有機拓展,有機結合,讓課堂煥發生命力。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所提高,在訓練中不斷增強自信心,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劉國正.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語文卷[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3]劉知新.語文教學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
[4]鄧四野.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基本要求[J].科教文匯:語文教學研究(中旬刊),2007(2):39.
[5]杜艷霞.論啟發式教學模式與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J].科教文匯:文教學研究(中旬刊),2008(10):105.
(作者單位 上海體育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