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廣和實踐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把小組討論的課堂設計作為課堂程序的一部分。在課堂內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形成小組討論的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分析能力、答辯能力。但同時對某些缺乏自信、勇氣的學生慢慢就養成依賴性,在沒有老師和同學的提示下自己不能獨立審題或思考。課堂小組討論,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探究方法。改變了傳統教學“師講生聽”的授課模式。
現在城鄉各所學校課堂教學中運用各種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這也證明了課堂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所產生的優良效果。我們西藏城鄉的中小學都在倡導使用課堂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改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而農牧區的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硬搬這種教學方法不去領悟課堂小組討論的多樣性,就會把課堂小組討
論變成一種形式,只是評優課中顯示自己落實新課改的成果,但卻達不到小組討論的目的,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在小組討論的實踐
中,我們經常發現優等生侃侃而談,中等生偶爾有見解,而學困生往往是欲言又止,有時甚至干脆沉默不語,自己做自己的事。整個場面會出現優等生頻頻發言,學困生不發言,更使他們脫離課堂。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切成就的基礎,是一種巨大的力量;自信心能使人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凡是能增強學生自信心的事物都能增強力量,課堂學習中那些優等
生受到老師的鼓勵后,無不對自己充滿極大的信心。爭先恐后地占領課堂中的發言權,而那些學困生以及老師極少關注的學生缺乏
自信,正是這種自信的缺失使得他們卑微怯懦,唯唯諾諾,而且習慣了這種差別,久而久之,不善于思考,更不愿意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產生兩極分化的現象。
在農牧區中學課堂教學中,小組討論應根據教學的難易程度、學生的差別來設計討論問題,讓每個學生都能思考,都能發言,而且分小組時也要注意小組的分法。
一、問題的難易與學生實際相結合
除藏語文外,其他科目都由漢語授課,西藏農牧區學生區別于市內學生的是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許多農牧區學生在思考問題時雖然在心里會產生對問題思考的內部語言,而當他準備發言
或表達他所思考的成果時,卻不能把語言組織好,也就沒有自信表達自己的見解,慢慢就不愿意思考,只喜歡聽優等生發言,以及老師的總結,慢慢養成依賴于老師的提示,默認于優等生的見解,沒有獨立思考的余地。所以,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每個小組所設的問題都應有所差異,對于優等生要較難,特別是對學困生要根據他們的學識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出較易的問題討論,使他們能激起自信心,慢慢讓他們喜歡思考,發展他們思維的敏捷性,知道自己能行。但問題的難易程度應有所適度,也不能讓學生感到老師的
“特殊照顧”,而是讓學困生感到自己能回答老師的問題。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分組,關鍵是學困生與中等生成為一組,讓學困生有發言的機會,而不能讓他們跟優等生一組,使他們沒有發言的機
會,從而使其失去自信心。
二、不能每個問題都設置成小組討論
在十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西藏農牧區中學的課堂教
學中,每個問題都設置成小組討論是不切合實際的,因為農牧區學生的認識層面以及漢語掌握情況不一樣,這樣在一堂課中效率并
不高,特別容易對學困生造成很大的壓力,壓力越多信心就會慢慢消失,學生就會搖擺不定,沒有自己的見解。所以,老師應該根據農牧區中學生的特點組織好小組討論的過程、設置好問題,讓每個學生都參與。特別是要關注學困生、中等生的參與,讓他們感到他們也是集體的一分子,他們也有話說,教師要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同時,一定要細心找出他們回答中的閃光點加以鼓勵。這樣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下次小組討論時就會積極參與,發表見解。
三、小組討論之前先讓每個學生獨立思考片刻
在農牧區中學課堂教學中,很多學生喜歡小組討論。因為小組一討論,什么都解決了,這樣養成跟著別人思維走的習慣。這種學生,時間久了慢慢對什么事情都沒有自己的見解。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后,先讓每個學生都有思考的時間,只要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才會有自己的見解,這樣才能增強自信心,同時養成遇到問題就能思考的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地學習,自然地去思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堆龍德慶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