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讓學生寫過這樣的一篇半命題作文:“這堂課真 ”,其中有個學生是這樣命題的:《這堂課真乏味》,我原以為學生會寫什么有趣啦難忘啦令人感動啦這一類的,沒想到他卻寫“乏味”,帶著好奇與疑問我一口氣讀完了這篇文章,看完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觸動。
他寫的是上小學時的一節語文課,上級領導為了視察高效課
堂的開展情況,要下基層聽課。學校通知到了那天要開課的教師,并確定了時間、地點、授課內容。授課老師自然是要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先預習,然后請同事指點,再由學校領導帶一幫人進入課堂臨陣指導。這樣的課堂,確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課堂氣氛非?;钴S,有質疑有對抗有拓展,學生的參與度也高,小組評價機制也比較完善,整個的環節無懈可擊??晌覀兊膶W生發出的最后感慨卻是:這堂課真乏味!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學生對這樣的課感到乏味,那么我們開課的教師他自己就不
感到乏味嗎?不,可以想象,那一次次的辛苦的演練,一次次的修改完善,他不也同樣承受著多少的無奈嗎?此刻他代表的已不是他個人的教學水平,而是整個學校課改的推行力度的體現,他承載的是整個學校及學校領導的重托。但當學生把這種乏味無奈的思緒訴諸筆端的時候,這對我們高效模式的執行者來說難道不是一個巨
大的諷刺嗎?
回過頭來審視一下自己近期的教學歷程,我又何嘗不是像那
個學生筆下的教師一樣的無奈?為了跟上教改的步伐,追尋這種教學模式,學生課前做導學案,課堂上展示成果,然后接受其他學生的批評指正。一切都在教師預設的軌道內前行。
為了活躍課堂的氣氛,不惜花大量的時間去編排課本劇,絞盡腦汁完善評價機制,其中學生的搶答,回答的準確率,各組的參與度,拓展延伸的小創作等等都作為評價的因素。最后驚人地發現各組參與度幾乎是100%。課堂是活起來了,但一段時間以后通過檢測才發現,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得卻很不到位。
因為對于字詞來說,隨便拿本資料都能找得到,根本不需要去交流展示,也就沒必要花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它,這樣缺陷也就存在了。另外,在這種模式之下,教師過分地重視了合作探究環節,卻忽視了背誦和積累。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學生在這種模式之下語言的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實踐能力真正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呢?帶著疑問,到學生中去尋找答案,最后無奈地發現,原來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那么優秀,而是組長在課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們借著討論交流的幌子,把自己的學習成果轉嫁給學習比較差的學生,就是為了掙小組成
員的參與分。
這樣算不算是一種固定模式下的悲哀呢?面對這種狀況,我很疑惑,課堂氣氛的活躍是不是評價高效課堂質量的唯一標準呢?這種結果是不是就是我們想要努力追求的?一系列的問題縈繞在腦際,讓我有種幾乎要窒息的感覺。
我想,在別人為我們展示的那種充滿活力的課堂背后是不是
也一樣有著很多的盲點呢?而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也只是一些表面現象呢?如果我們要真正地從“高效”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的話,就一定不能僅僅把目光盯死在那模式上。而評價一堂課的質量高低,也不能只從學生有沒有質疑,有沒有探究,究竟有多少學生參與這些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為只要在這節課上,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就可以認為是“高效”。
我曾經為了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告訴他們“展示無錯”,但現在想想這種做法是多么的荒謬。這樣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學生的表現,但對他們的回答加大表揚,沒有否定之詞,這樣豈不是在扼殺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嗎?
語文畢竟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沒有基礎知識的訓練,語文教學的創新發展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所以,更不能讓學生陪同自己做某種形式化、教條化的犧牲品。就像法律法規一樣,他可以限制人不去做什么,但是很難督促人去做什么,要想在課堂上取得真正的高效,最主要的還是要從激趣方面入手。
分組合作確實是個不錯的創舉,它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但是也還需要教師在學習別人先進的模式下有選擇性地去運用。不能為了迎合評價機制而濫用分組合作。
我依然深信“教無定法”這句話。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形成一定的語文能力,這才是當前語文教育的最高要求和最終目標。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交際工具,文化載體,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背誦進入角色,走進作者的感情世界,從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
我們教材所選文章,大多都是久傳不衰的名人佳作,有鮮明的形象、優美的意境、感人的情節、生動的語言。教師如果能夠披文入情,既傳授了語文知識,又訓練了語文能力,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對美的敏感,豈不樂哉?如果僅僅是為了追求那種所謂的模式,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教師只字不言,我想是很難達到這種效果的。我認為只要注重選擇合理的教法,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高效的課堂教學就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單位 安徽省五河縣新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