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開展探究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導演下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相對獨立地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形成知識體驗的過程。探究教學盡管被大多數教師看好,但是許多數學課堂上的探究活動還僅僅流于形式,而沒有在真正意義上發揮它的有效性。下面,筆者僅針對高中數學探究學習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和解決策略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與專家和廣大教學同仁共勉。
一、高中數學探究活動所存在的問題
1.探究方式流于形式,導致活動失效
許多教師在采用探究教學時,所設計的探究主題、探究內容、探究方式僅僅流于形式,過于簡單。或探究目的并不明確,失去了探究的真正意義。例如,在“空間幾何體”的教學中,教師安排學生做幾何模型,當學生做好后,只是引領學生簡單地體會一下幾何體的形狀,便草草結束了探究活動。這種探究過于簡單,沒有多大作用。再比如,在講解“面面垂直”時,有的教師僅僅讓學生折疊了一下紙,便得出結論,這樣的探究活動意義也不大。
2.探究設計生硬、機械,把探究活動僅僅變成了一道道工序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設計出一系列問題,學生在這些問題的牽引下,機械地按照老師的安排,完成探究,得出結論。事實上,許多教師在設計探究教學時總犯這樣的錯誤。這種設計僅簡單地滿足了學生合情推理的需要,而對于學生的其他發展沒多大
作用。
3.探究主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探究能力相隔離
在數學課堂中,如果教師一下子提出一個相當深奧或相當簡單的探究主題,嚴重背離了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則探究結果只有兩種,一是學生對探究活動無法進行,感到無法下手,只得借助老師的“填鴨式”講解。二是學生感到特別容易膚淺,無疑違背了探究的初衷。
比如,已知一個等差數列滿足:a1+a2+a3+…+a9=a17(n屬于正整數集且不大于17),試對于等比數列來說,b1·b2·b3…b10=?(n屬于正整數集且不大于19)這一問題,如果學生對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性質缺乏對比研究,則無從下手。
4.探究過程難以掌握,產生錯誤探究
當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探究主題進行一步步探究時,往往在探究過程中出現推理或知識性錯誤,而教師沒有介入探究,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那么,這種探究會給學生帶來錯誤的引導。再者,如果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出與“標準答案”相違背的方法和思路,而教師又沒有及時評點,只是按照設計好的路線來進行,那么,這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學習。
二、設計高中數學探究活動應注意的問題
1.鉆研教材,選擇適當的探究主題
探究活動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一種方式。我們應當知道探究活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是通過交流和合作對數學知識的內在把握和認識。當然,做到這一點,不是一日之功,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上去理解數學問題。
2.設計探究活動,要注意“動態化”
探究活動的展開離不開一步步體現數學邏輯與思維的推理。教師在設計時,應注意每一步的梯度,還要注意知識的銜接,最后要注意步步推理是否符合邏輯。
3.在探究活動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要得到充分發揮
在探究活動中,學生由于水平的限制或思維的不同,往往會出現探究錯誤或探究困難的情況。這時,老師要介入探究,給予有效的指導。比如,探究前,要簡介知識背景,提出問題;在學生理解錯誤時,要介入糾正;在學生提出多種思路時,要有辨別,多中選優;在學生探究困難時,教師不妨介入進行暗示、啟發、誘導。
總之,在高中課堂上運用探究教學時,既要注意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又要注意探究活動的動態過程,還要注意對探究活動的參與與引導。這樣的探究,才是科學的、有效的、成功的。
(作者單位 山東省鄄城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