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無疑成為當今教育的主題,而實施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又是減負增效,高中歷史教學如何才能實現減負增效呢?大家認為應該:授人以漁,讓學生真正地去把持自己的課堂。
關鍵詞:高中歷史;授人以漁;減負增效
一、問題的提出
在新課程理念不斷走進課堂的形勢下,仍然有一些教師故步
自封,洋洋自得于自己的傳統教學模式,灌輸式、填鴨式、滿堂灌隨處可見。
而在這種模式中,教師完全成為課堂的主宰者和主體,作為學生只能是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完成老師“精心”預設好的知識框架,被牽著鼻子走的學生往往沒有思考的空間,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
培養,造成了時間的流逝和課堂的低效。
二、用教學案例解讀我的“漁”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本人總結了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下面結合具體案例談幾點認識。
1.巧用歷史比較法
“歷史比較法”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是分析歷史事物和評析歷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指將有一定關聯的歷史現象和概念,通過一定的程序進行比較,從而得出其相關性和差異性,獲取更深刻的理解。一般涉及以下兩種方法:橫向比較法(即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地區或者國家的類似歷史現象的比較)和縱向比較法(即同一地區或者國家不同時期的類似歷史現象的
比較)。
【案例】
【反思】在學習必修三《“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課時,儒家思想是本節內容的重點,但是設計內容比較多,而且對于初學者來說又有些類似,區分度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上面的表格,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表格,然后拿出其中兩位學生的答案在投影儀上展示,再由其他學生進行點評。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思考,又加深了印象。
2.活用歷史歸納法
歷史歸納法,是將眾多的具體史實歸類整理,探求其本質特
征、發展規律或內部聯系的思維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妙用歷史歸納法,一方面可以對教材中零散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建立起立體的知識結構,同時又能揭示前后史實的內在聯系,便于理解。
【案例】
英國君主立憲制背景:光榮革命形成過程標志:《權利法案》的頒布發展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832年議會改革影響
【反思】這是在學習必修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一課時,由學生活用歷史歸納法自主構建的知識體系。通過這個體系的構建,“英國君主立憲制”變得栩栩如生。而且原文中“光榮革命”“議會權力的確立”“責任制內閣的形成”三個看似孤立,找不到結合點的知識很好地“串”連起來,構建起關于君主立憲制的網絡體系,揭示了三個子目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對于本單元后面兩課的學習也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3.妙用歷史探究法
歷史探究法指學生在歷史學科領域內選取某個問題作為突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發情趣。
【案例】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三《三民主義的形成與發展》一課時,為了解決“20世紀20年代前后,孫中山的思想認識有何變
化”這個問題,我給學生補充“1922年孫中山談話錄”中的一段文字:我向英國和美國求救,他們只顧著站在岸上嘲笑我。這時候,漂來了蘇俄這根稻草。因為要淹死了,我決定抓住它。
師: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請學生思考后各抒己見。
學生甲:由求助于英美到求助于蘇俄。
學生乙:由向英美學習到向蘇俄學習。
學生丙:由走英美之路到走蘇俄之路。
師:請同學們探討以上三種答案,有沒有錯誤的,錯在哪呢?
生1:(討論后回答)我不同意丙同學的說法,孫中山作為資產階級的代表不可能走上蘇俄的社會主義之路,丙的說法是對材料
的錯誤解讀,也是對事實的歪曲。
生2:老師,我覺得乙的說法也不對,孫中山的決定是求助蘇俄,而不是學習蘇俄,理由同生1。
生:……
【反思】同學乙和丙的答案是我在備課時沒有預想到的。拿出來之后一下子不知所措。正在我猶豫不知如何解釋的時候,一個念頭從我的腦海閃過:學生拋出來的答案為什么不由學生自己去解
決呢?于是出現了后面的精彩……有的時候就是這樣,作為教師多放放手,學生完全有這個能力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同時又提高了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一堂優秀的歷史課就應該是學生展現自己思維的舞臺,讓學
生成為主體,而教師應該是主導者。在平時的教學中,多授人以漁,讓學生善于學習、樂于學習,在思考和互動中實現高中歷史教學的減負增效。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光華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