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著名“教育生活論”是:“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同樣,新課程要求體現和貫徹“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教學理念。兩者確實有同工異曲之妙。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本著寬闊開放的意識行為,努力采取全方位、立體化、多層面、寬領域的教學方法,科學而合理地遷移并運用社會生活現象,來有效豐富、拓展、促進和支撐課堂教學活動,真正“讓教學回歸生活”,從而在激發學習情趣、增強課程魅力的同時,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
關鍵詞:政治;新課程;立體滲透教學
在學校教育中,由于人們無法規避應試這種根本性因素,一心追求單純的學科化、知識化教學,人為地撇開了課程教學與外界的相互聯系和滲透,再加之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不良影響,只注重傳送知識而忽視了學習情感和能力的有效培養,致使教學活動缺乏一定的藝術性與親和力。筆者實踐認為,加強政治教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鏈接滲透、相互作用,努力講求“回歸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發展生活”,這是從根本上改變教學現狀的最佳最實用辦法。本文試簡要闡述之。
一、把教學與生活相鏈接,努力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生活感悟是情感體驗的最佳去處。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思想政治課“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執教者要注重引領學生在關注、體驗和感悟生活中學習課程,并努力把基本知識、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有機融入具體可感的生活題材中,從而在有效情感體驗中最大效應地促進知行統一。如在教學“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內容時,筆者沒有直接進入教學程序,而是借助多媒體技術設備,直觀演示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開幕式現場,那震撼雄壯的旋律還有肅穆莊嚴的場景,立即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教學中,筆者進一步作出了“全國人大的地位如何?”“我國人大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在法律上是怎么明確的?”“怎樣理解國家權力來自于我國人民?”之類的引發提問,除讓學生繼續觀看上述錄像外,還有針對性地觀看了地方人代會有關錄像片段。同時引導他們用熟知的“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全力反映民情民意”等生活事例,來說明相關政治理論觀點。這種教法在學用結合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把教學與生活相鏈接,努力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政治的生活化教學,就是教學中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起點,立足其生活經驗和所處社會環境,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促使他們在把課程理論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學會用特有的視角去觀察現實生活,并善于分析當前的社會熱點,在以合作探究為主要形式的自主學習中能夠破解社會生活問題,從而深刻體驗生活化教學的活力與魅力。值得注意的是,所創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層次性、啟發性和方向性。因為這樣,才能激起學習思維上的碰撞,讓學生在樂學善思中既能鍛煉探究能力,又能增強成功的意識和信心。比如,筆者在教學“供求與價格的關系影響”內容時,以生活漫畫的形式創設情境:第一幅表現的是“中秋節前夕,超市柜臺旁人群圍聚、擁擠不堪,而月餅的價格始終居高不下”;第二幅表現的是“中秋節之后,超市月餅柜臺旁難見人影,商家只得一再降價促銷”。這兩種富有戲劇性的生活現象讓學生深以為趣。此時發問:“影響商品價格變動的因素是什么?有哪些?商品的價格與價值、價格與供求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讓學生先是獨自讀書思考,然后再分組合作探究。積極采用上述教學方式的意義在于,一方面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獨立思維、合作探究的自主學習能力,一方面促進學生學會善于創設生活化學習情境,為進一步開展政治課堂學習活動提供良好的借鑒和推動作用。
三、把教學與生活相鏈接,努力促進學生的實踐創新
有人說:“課堂教學應當是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的靈動場景。”意思是說,在課堂教學中,執教者要堅持從學生的生活認知出發,教會學生把一些比較零散、個體的社會現象加以正確有效地概括和抽象,在掌握有利于自我發展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外,還要具備一定的生活辨識、判斷和創造等應用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展示課堂教學的價值與魅力。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對社會事物的認識僅是一種過程和手段,而實踐和創新才是改造世界之最終目的。”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執教者要在把課堂引向生活的同時,還要把教學回歸生活,這才是教學鏈接生活的全部意義。比如,在教學《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內容結束之后,有教師給學生留下這樣一些問題:學生小華從某超市買回了兩大袋奶粉,回家吃了之后突感肚痛腹瀉,作為消費者小華應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作為工商管理部門的消協工作人員,應當怎樣處理此事?作為小華的同情者,你該作出怎樣的正確幫助行為?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進一步探究欲望,又能促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增強體驗,在體驗中有所發現和創造。
總之,根據實際需要開展高中政治課程的生活化教學,把學習活動置身于社會生活大背景之下,在充分激發學趣、增強學生感知的基礎上,能夠使得他們在教學與生活的溝通中由衷體會到學習的意義、價值和好處,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對現實生活進行不斷觸摸、認真反思與深刻認知,逐步增強他們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與改造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東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