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服務于生活。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應加強數學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從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以生活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數學化,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煥發出數學課堂的活力。數學學科作為工具學科,它的教學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數學知識必須“生活化”。所謂“生活化”,即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加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性,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都是很有利的。那么,如何運用生活事例引領學生走進數學課堂呢?
一、聯系生活找數學,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如何給學生一雙
“慧眼”去觀察、讀懂這個世界的數學顯得尤為重要,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中采擷數學實例,在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課前、課后的時間要求學生去觀察體驗自己身邊的數學。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經驗積累的重要性,體會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
聯系,學習數學身臨其境,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這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例如教學“統計和可能性”這節內容,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件引入,請學生調查了解好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或者好朋友喜歡吃的菜,喜愛的體育運動等,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數學一旦“回到”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會張開飛翔的翅膀,躍入學生渴求知識的腦海。
二、貼近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景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時,教師可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數學的許多概念、原理在現實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們能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為數學學習的對象,學生就會在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
學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而把現實中的具體問題轉變成數學問題來研究,更準確地認識事物變化的規律。如勾股定理的學習,我們可以從身邊的事情如繩子打結引入;正方體的展開圖可以從生活中的包裝盒進行展開。
三、引導學生模擬生活情景
數學問題中很多的概念都相當抽象,難以理解,這時,我們就可以借助我們的生活情景來幫助理解。老師可讓兩個學生站在講臺的兩側,兩個學生同時從兩側出發,相向而行,然后相遇;這是在講解相遇應用題中的“相對”“相向”“相遇”等概念;然后又讓兩個學生站在一前一后,同時出發,后者追前者,這是追擊應用題。對于理解難度相對較大的內容,老師可以通過兩個學生的實際行動
加以理解,進行生活化數學的學習。在學習求球隊比賽場數時,可通過找幾位學生進行握手演示來找規律。
四、從生活實例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和結論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從生活實際中抽象出數學資源。如過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可通過兩根釘子穩固一根木條。我在上“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時,沒照搬教材,而是做了些調整:先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如日出,抽象出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再用數學理論知識進行闡述,較好地發揮了教師課堂中的指導和組織作用,課堂活躍,效果明顯,而且加強了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
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運用生活事例學數學既使數學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到了富有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教學中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的作用,利用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數學學習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鐘吾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