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每個語文教師的永恒話題。作文教學在中職學生語文教學中同樣起著重要作用,作文幾乎占了一張考卷的近半分數,作文寫砸了,也就全盤皆輸。然而,作文教學至今仍是中職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眾多學生根本不讀書,語言貧乏,知識淺薄,平時幾乎無積累,作文可想而知寫得也很不盡如人意。言而無物、語句不通、情感蒼白等毛病尚且不說,尤其是作文文體意識十分淡薄,主要問題表現如下。
一、文體模糊,非驢非馬
中職作文訓練乃至高考作文中常常要求“文體自選”。“文體自選”的意思包括兩點,一是圍繞某個話題寫出不同文體的文章,選擇文體的權利在考生;二是給予學生選用哪一種文體的自由。“文體自選”給了考生很大的寫作空間。可是,有的考生面對“文體自選”時要么信馬由韁,隨意草就;要么在寫作中左顧右盼,結果寫成“四不像”;要么根本不考慮文體規范把文章寫成各種文體的“大雜燴”,非驢非馬……訓練、考試中出現最多的就是先就話題發表一點自己的看法,然后講一個故事,一般是“我在報上看到”“我們學校”“我聽說”“我小時候”等,最后就得出他的觀點。這樣的文章,說是記敘文吧,缺少必要的描寫和敘述要素;是議論文吧,又沒有明確的論點和典型的論據。
二、形式“新奇”,內容空乏
作文中很多考生套用看似時髦的結構形式,日記體、小標題、排比段使用頻率很高。這些結構方式確實改變了作文單一、陳舊的形式,偶爾也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怦然心動。然而有的學生為了求新,更多的是在“奇”字上想辦法,日記、書信、實驗報告、說明書等樣式層出不窮,沒有相對開闊的思維,沒有相對豐富的知識積累,往往牽強附會,文不對題。結構形式為中心服務、為內容服務是寫作的要義之一。只在結構形式上大做文章,嚴重地偏離寫作的宗旨,顯然是舍本求末,偏離正軌。
三、敘議雜糅,文體錯亂
盡管有“文體不限”的說明,但在中職作文中主要還是要培養學生的敘事能力,在敘事的基礎上能抒情、會議論。中職作文中文體不分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是大段大段的故事概述加蜻蜓點水式的分析議論,有的是一段舉例夾一段議論……這些問題暴露出
教師作文教學的“不作為”傾向。一是教師寫作教學目標的認識偏差,單純地指向考試;二是教師平時作文指導隨意無當,缺乏必要的序列。寫作訓練中只有學生“練”的數量,沒有教師“訓”的質量。新課標倡導淡化文體,但隨之出現的全盤否定文體教學,拋棄文體要求的做法泛濫,學生作文“四不像”的現象也自然不足為怪了。
鑒于此,近年來出現了規范寫作文體的強烈呼聲。許多地方明確提出要“文體清楚”,甚至要限制某些文體。許多考生寫慣了話題作文敘議不分式的文體,如果仍沿襲老套,就會僵化生硬。考生一旦選擇文體,就要按文體的特征去寫。考生平常就要嘗試各種文體,并選取自己最擅長最順手的文體進行強化練習。目前作文中的創新文體很多,諸如新編、后傳、報告、診斷書、訪談錄等,這說明考生的視野寬了,眼界大了,心也高了,但這類創新文體對語言的功底能力要求相當高,對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要求也很高。要具體依據自己的經歷和材料積累,揚長避短,選擇最適合表達自己生活積累內容的文體。中職學生不要盲目求新求異,扎實加強常規文體訓練,照樣能寫出好作文。
(作者單位 湖北省鶴峰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