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十幾年來,我真找不到多少成功經驗,就是有一兩個成功的個案,也很快會被大面積的灰暗沖淡。忘記了久遠的記憶之后,畢竟要留下點什么,我留下了什么呢?撥來撥去過濾之后,我濾出了這么一句話——給自己留點時間。
給自己留點時間很重要,可以用來看看、想想,以便為下一步的行動做出規劃和調整。對于課堂中的老師來說,這一點相當重要。課堂中的時間是雙面膠帶,對老師有好處,對學生更有好處,我們老師忙來忙去不就是為了讓學生得到好處嗎,直白地說,讓學生得到好處,我們老師才能得到好處。
不謙遜的說,我是一個比較自信的人,特別是在教學這方面,備課前盡可能地咀嚼教材,心里先有了一套上這堂課的思路和做法,然后再翻閱手頭占有的資料,來修正完善教學方案。教案一旦形成,就嚴格地執行它,而且心里始終把落實好教案看作一節課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有了這種想法,我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忙于講完預先準備好的內容,基本上無暇顧及因材施教的原則,具體就是解決預先設計好的問題。提問學生也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有時因為問法不嚴密而耗費不少時間。結果往往是耗時費力,緊緊張張地進行完所準備的內容。上課結束了,覺著也不應該這樣,但往往自覺不自覺地犯老毛病,似乎自己忙得焦頭爛額,還常覺得學生不懂事、不認真聽課。如果仔細想想,還不都是自己不對?再想想,這是自己把自己搞得手忙腳亂的,自己不給自己喘息的時間,不但自己忙亂,學生也跟著忙亂,不想忙亂而干點自己愿意干的事的同學自然就顯得“不懂事、不認真”了。
后來,在聽別的老師上課時,我發現不少老師也有和我一樣的缺點而不自知,而且自己上課時感覺不太明顯的,在聽別人課時就明顯地感覺到了這種做法的弊端。上課的老師或者按照教案按部就班地進行,或者為了向聽課人全面地展示自己的基本功,總是一環套一環的,銜接得密密麻麻的,上一節課就像打一場戰役,師生的心弦都繃得緊緊的。事實上,認真的學生是神經緊張地配合著老師,跟著老師的節奏走,但是少數學生是不愿或者跟不上大部隊的步伐了。老師在專心地、富有激情地上他的課。沒聽課的同學怕是要不了多長時間就徹底厭學,甚至放棄這門學
科了,而老師卻渾然不覺,問題嚴重之后,也只是更深地埋怨學生的不懂事、沒良心。
這種現象引起我的注意已經很長時間了,但是其中的原因
我不甚明了。近年來,我校把教育質量的增長點確定在教研教改特別是課堂教學改革上,強力推行“30+15”(老師最多講30分鐘,給學生最少留15分鐘的自主學習或練習鞏固時間)的課堂模式。其實,任何改革一開始肯定沒有現成的科學完整的具體做法,改革只是提供給人們一個課題,一個創新的機會和空間,在邊做邊改中一點一點地總結方法。我也在思考著,摸索著。
在近兩年來組織學生高考復習訓練中,我無意間發現了一個讓人赧顏的現象:不管我在課堂上講得多有激情、歸納得多詳細認真,總有人感覺沒意思——學生的神情告訴我,甚至稍不留意就有人會見周公去了。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我試著少講一些,多給學生時間,情況馬上有了改觀,睡覺的同學少了,認真學的同學多了。我明白了,有相當多的內容用不著老師講,學生就能理解,就是難以理解的,也應該讓學生自己有了鉆研的親身感受以后再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交流發問。其實,在學生思考鉆研之后再互相交流,那些難以理解的問題也就不成問題了,真正需要老師共同講解的內容就所剩無幾了。這樣一來,講的時間少了,隨意走動也就多了,很容易發現思想不集中的同學,手里玩東西的同學,精神困倦的,同桌開小差的,諸如此類的沒有認真聽課的,我基本都能注意到。只要稍微多看他一會兒,或者在他旁邊站一站,或者刻意輕輕拍一拍,他自己也就意識到了,不論誰,他也就趕緊認真聽課了。
時間是雙面膠帶,兩面都有用。把時間還給學生,學生能自主深入地學習,也就能真正提出疑問,老師也就能夠有充足的時間組織學生,發現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能夠真正起到因材施教的點撥引導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越多,老師留給自己的時間也就越充足,就能從容不迫地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他們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或糾正。只要老師真心、具體地關注學生,每個學生都想學好,都不想辜負老師的期望。
老師提前備課,不管多細致扎實,都是預設的,而在施教過程中會有豐富的課堂生成。事實上,課堂生成就是一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留給自己寬裕的時間,老師才能夠充分注意到課堂生成,進而處理利用它。如果這算是成功的話,以上就是我教學中的成功的一個案例。現在想來,還得感謝教研教改,感謝學校強力推行課堂改革。
(作者單位 甘肅省平涼市華亭縣華亭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