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創新人才是新世紀的呼喚,是歷史賦予學校的重任,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從分析現代社會中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阻礙因素出發,對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創新意識;教師素質;素質教育;教育體制改革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1999年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大聲疾呼:“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由誰來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年輕英才呢?他說:“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意識是創造力的根基。本文從創新意識培養存在的阻礙因素出發,對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當前影響和阻礙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因素
1.教育體制的積弊
“月盈則虧,法久終弊。”現行高考制度中偏重知識記憶和解題技巧的考試內容,造成高中教學的死記硬背與機械訓練。不少地方政府將高考升學率視為政績,形成單一的升學率導向,致使基礎教育“應試教育”弊端嚴重,高升學率不僅能提升學校聲譽,源源不斷地吸引優質生源,還能收獲經濟利益。受各種利益驅動,學校往往不嚴格按照國家教學計劃開設課程,有的甚至公然砍掉了體、音、美;周末節假日加班加點,實施“填鴨式”教學,課堂教學大容量、滿堂灌,課后搞題海戰術,概而言之,其弊端主要表現為“一考定終身”的偶然性,“一卷試天下”的片面性,“一分定輸贏”的殘酷性。千道理、萬道理,升學才是硬道理,趨同性的統一招生考試制度,衍生了以高考為本位的學校教育運作體系,不僅成為教育工作者難以逾越的“雷池”,也成為學生成長的障礙。因此在現行高考制度下,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情趣愛好的發展、個性特長的展示都受到極大的擠壓。絕大多數學生嚴重超負荷,被剝奪了自由思考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時間和空間,身體健康、道德品質、個性發展和創造力受到損害,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2.教師修為的不足
“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核心在教師正確的引導。在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主要是從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知識素質、教育教學素質和心理素質等幾方面來看教師的綜合素質的。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生,教師的綜合素質、教育觀念和創新思維必須提高。而實際狀況是,我國教師的教育觀念落后,綜合素質不高,自身創新能力不足。客觀上,教師本身就是經過長期的應試教育培養的產物,加之現行教育制度體系的滯后,因此在教學理念上仍然無法跳出為了
考試而教育的陳舊觀念。如將學生按成績人為地分成好生和差生,又如只注重學生課本知識的學習而忽略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做法等等,這些落后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改變,必將在有意無意之中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打擊學生自由萌芽的創新思想。主觀上,部分教師自身缺乏過硬的綜合素質,把教學當作養家糊口的生存手段,沒有厚重深廣的文化知識,沒有敢為人先的創新激情,思路閉塞,方法老套,根本無法擔當引導學生、啟迪學生的重任。
3.社會認知的誤導
由于受傳統觀念和現實用人制度的影響,陳舊落后的人才觀
念依然束縛著人們的頭腦。整個社會普遍認為,成績是衡量教育成敗的唯一標準。君不見每年高考前后的那一季,簡直就像過高考
節,尤其是高考分數揭曉后,各省市區的高考“狀元”即紛紛在各地媒體閃亮登場,考分、照片、簡介等一股腦兒往上發,媒體對高考“狀元”的報道和宣傳力度是一年勝一年,一版接一版,不遺余力,有的已經到了炒作的地步。比起對高考“狀元”連篇累牘的宣傳來,媒體對發明創新者的報道和宣傳明顯要冷落得多,這種偏向在不知不覺中向公眾傳遞著某種信息,引導著全社會厚此薄彼,重視應試教育忽視素質教育。加之現行的用人體制看重學歷而非能力,更加劇了學校、學生和家長“唯分數論”的情結,促使教育思維偏離了科學理性的軌道。
二、培養學生創新熱情的途徑
1.融入社會創新趨勢的洪流,改革現行教育評價體系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中,關鍵要靠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關鍵要靠教育。然而,教育體制的落后和評價體系的單一已經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瓶頸。因此,我們應該逐步構建和完善適應社會發展趨勢的考試選拔制度、績效評估體系,將中學教育融入社會創新趨勢的洪流中去。首先是要建立多元化考試選拔制度。以統一考試為主,與德智體美綜合素質評價、多樣化選拔錄取相結合,構建對學生多元評價、多樣化選拔的選才模式。高校在以高考成績為主要錄取依據的基礎上,自主確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評價結果的使用原則和辦法。具有招收保送生資格和試行自主選拔錄取的高校可自主選拔適合本校培養要求的學生,探索高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與學校測試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選拔辦法。其次,要科學制定績效評估體系。績效是工作結果,績效是行為,績效是行為與結果的統一體,績效評估體系的科學、完善是轉變教育觀念的根本途徑。對教師的績效評價應堅持以學生的進步、發展為依據,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不僅是指學習成績的提高,而是包括學生身心健康在內的綜合素質提高。要轉變現行的唯成績論取向,把學生的成績評價、能力挖掘、潛能發揮、人格完善、創新培養等因素進行綜合,形成一套有利于調動教師激情、有利于形成學校風格、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綜合績效評價
機制。
2.強化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引導學生創新思維形成
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導者、促進者,是中學生人生發展起步的引路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事業的成敗,從根本上講都取決于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教書育人,首先要育自己,學為人師、行為示范,是培養高素質學生的先決條件。一是要增強教師的自身修為,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教師個體本身除在本專業有所擅長外,還應該拓展多元化的興趣愛好和知識結構,要做到既“專”又“博”。作為學校,在師資力量的配備上不僅僅要突出主課教師的地位,也應當科學合理地配置多學科教育資源,強化各科教師間的交流和互通。二是要善于拓展教學思維方向,引導學生善于發散思維的能力。在課堂授課上,教師以往較多的是培養學生的求同思維能力,多個題目一個套路下來,教師講多少,學生會多少,學得死板。而現在要求在用求同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規范答題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求異發散思維。一個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解答過程,幾個不同的條件可以滿足一個答案,這就是結論開放和條件開放的創新題目。三是要敢于革新教學方法理念,調動學生主動求知的熱情。學習是枯燥而艱辛的過程,作為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填壓書本知識,更多的應該敢于革新教學的方法,要善于將課堂變成開放的“學堂”,形成“有興趣,善思考,有創見”的學習氛圍,要總結和歸納知識點,尋求知識點的聯系,深化知識內涵,提高課堂效率,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法運用,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和認知能力。
3.營造利于創新實踐的氛圍,激發學生自身潛能發揮
中學生創新熱情的激發除了其自身能力修為外,更重要的是應當營造一個學校鼓勵、家長支持、社會包容的良好氛圍。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都應當在“三要”上下工夫。能包容,常鼓勵,通過正確的引導,促進學生創造力的激發。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心理分析表明,想象力、發散思維、批判思維和聯想思維能力的培養都必須以濃厚的好奇心為基礎。愛因斯坦曾說:“我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可見好奇心是能促使人們探索事物規律,豐富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因此,我們要對自己接觸到的現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現象面前提出問題,不怕問題簡單,不怕被人恥笑。二要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學而創,創而學,這是創新的根本途徑。我們應該具備勤奮求知精神,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才能有能力、有作為。多讓學生了解一些名人發明創造的過程,從中學到如何靈活運用知識以進行創新。縱觀之下,社會發展過程中每前進一步都是一種創新活動,都包含著知識探索的坎坷經歷,我們要將歷史發展中的經驗教訓對學生做客觀的解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三要肯定學生的創造力。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批判性、獨特性、流暢性、好奇性、專注性、多向性和突發性的特征。因此,對學生的創新思維,應當客觀地評價,正確地引導,注重其思維形成過程,而不是創新結果運用。所有的創新都會面臨失敗和挫折,在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同時,應當對其創造力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肯定,不能因失敗而責,要讓學生多探索,多實踐,在失敗中總結,在總結中得以修正提高,從而激發其潛力的發揮。
時代呼喚英才,希望在于青年。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創新則興,守舊則衰”,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盡快形成有利于激發中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和社會氛圍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藍慶華.政治課創新性教學與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社科與經濟信息,2001(07).
[2]張義生.思維創新的阻礙因素及克服的途徑.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4(05).
[3]劉愛媛.創新意識培養的阻礙因素探析.教研教改,2009(05).
注: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編號:D/2011/02/511)“農村中學生創新人格的培養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泰興市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