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運動到目前為止已經持續了11年之久,對于此次教育改革的議論,褒貶不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次課程改革的初衷和目的都是好的,雖然過程很艱難,但是我們已經在路上了,并正在努力地往前走,希望走得更好、更遠。結合自己的調查和實踐,簡單分析數學教育在新課程改革之后出現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數學教育;問題
改革開放,正在引起全國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的劇烈變動,反映在教育層面上就是新課程改革運動。自從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之后,各式各樣的課程改革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反映在數學課程上,就是2001年頒發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并編寫出部分教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關于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這樣敘述的: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
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
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
發展。這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是我們進行數學教育的總“綱領”。我們圍繞這個標準已經走了11年,基礎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一、教材內容設置的不合理性
新課程改革的原因之一,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改變傳統的只注重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忽略其他方面的能力。體現在數學教材上就是不同地區可以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教材內容少而精,習題也少。本人所接觸的學校普遍用的北師大版的初中數學教材,這個版本的教材應該說是一套很不錯的教材,但總感覺它的知識體系不夠系統,有些零散。還有的教師認為現在所使用的新教材采用混編的方式,將完整的知識體系割裂后重新組合,使知識結構變得零亂松散,違反學生的認知規律,造成了學生學習上的障礙;對一些內容采取螺旋上升的處理方式,使學生每學期都學習不到完
整的知識,反而每個學期學習的都是各領域中的一小部分知識,形成不了完整的知識體系;有些內容沒有按照知識的邏輯順序安排,使教師教得不順,學生學得不順。
二、教師對數學課程價值的淡漠
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已經開始對學校課程產生實際的影響,造成教師工作的迷茫。教育者若要在價值日漸多元的社會形勢下擔負起價值整合和理想重建的使命,就必須成為理性的行動者。隨著社會發展,教師們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教和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上來,對應當教什么和學什么這樣的問題卻冷漠對待,也很少對課程價值做有意義的探討和分析。調研中也發現很多數學教師對數學課程價值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能從課程價值的角度設計、組織教學,認為“課程價值是被鄭重其事地寫在教學大綱或者課程標準前面的部分,是不需認真對待的東西”。于是現實中常常發生這種情況:看似對數學課程已經熟悉、精通,當外界對數學課程價值產生質疑的時候,許多教師常常茫然而無從說起,簡單地謂之“考試必考的科目、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如果學不好就考不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之類”。在教師這種價值觀的主導下,數學課堂變得死氣沉沉,學生學得枯燥無味。
三、課程評價體制的不合理性
在單一的課程評價體制下數學教師疲于應付形式上的檢查和機械的考核。本應很有意義的創造性教學變成了只需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數學教學失去了感召力和生命力,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失去了熱情,無法在學習中獲得心智的愉悅。將“把知識點弄懂了能夠清晰交代給學生、義無反顧地取得高分”成為數學教師教學能力的定位,至于數學課程對學生的深遠意義則無暇顧及。到學生這里,就變成了為了應付考試進行題海戰術,認為只要多做題,熟練了就能取得高分。死記一些定理和公式卻從來不去想它們是怎么來的、是如何證明的。這種情況使得教師教得為難,學生學得痛苦。
總之,當前進行的數學改革從總體上來說是符合社會需要的,但是還不夠。在改革的過程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由于筆者能力有限,只提出以上幾點,希望對廣大一線教師及教育部門有所啟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數學課程·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