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煜是詞壇的翹楚,花意象貫穿他一生的作品。前期安逸的生活使他“為賦新詩強說愁”,由花相思傷春;后期家愁國恨讓他“識盡愁滋味”,筆觸深沉,花是他生活的見證。
關鍵詞:李煜;意象;花;情;詞
李煜堪稱詞壇翹楚,花這個意象在他的筆下能很好地顯現他一生的境遇,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一、為賦新詩強說愁
“花”是詞人筆下常用不衰的意象符號,給詞帶來繽紛的色彩,也創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間,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中說:“花季少年哪個不善鐘情,妙齡少女哪個不善懷春。”
李煜出生于帝王之家,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自幼對詩詞有很好的造詣。雖南唐偏安于一隅,且父親李璟已向北宋稱臣,茍且偷安,但這并沒有影響李煜錦衣玉食的生活。這種生活下,雖寫落花,但多為男女之間的小令,盡管深情綿邈、凄惻欲絕,但多有點“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味道。《采桑子·庭前春逐紅英盡》:
“庭前春逐紅英盡,舞態徘徊。細雨霏微,不放雙眉時暫開。
綠窗冷靜芳音斷,香印成灰。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
詞人借女子的口吻,寫女子的相思之情。寫庭前春色隨紅花的飄零到了盡頭,落花的舞姿顯得意態徘徊。由殘春將盡,落花的留戀美好時光來寫主人公的傷春情懷和思念之情。
另一類則是反映其與大周后感情之作。后周顯德三年,李煜受任都虞侯沿江巡撫使,奉命在長江巡邏,新婚不久,兩人的分離給大周后帶來了無限的相思之苦。歸來時見大周后憔悴的容顏揮毫:
“櫻花落盡階前月,象床愁倚熏籠。遠似去年今日恨還同。
雙鬢不整云憔悴,淚沾抹胸。何處相思苦,紗窗醉夢中。”
櫻花本是顏色絢麗的花朵,此處詞人用滿地的櫻花來寫娥皇云鬢零亂,面色憔悴,寫花更是寫人,憐愛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而今識盡愁滋味
亡國被俘是李煜極慘痛的人生經歷,隨著這種人生境遇的轉
變,他的詞風也從清新唯美變得沉痛蒼涼,“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的滄桑感,常常從夢境中喚醒他的屈辱與痛苦,今昔對比,成為表達感情的最常見方式,“此時,春花秋月,落紅殘照都成為他抒寫生命無限哀戚的意象”。
作為俘虜,《望江南·多少恨》寄托了他對故國的無限思念: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寥寥幾筆,將抽象的、虛的恨情的具體內容極其形象地展現出來。同時,一句“花月正春風”更將往昔游娛時環境的優美和景色的絢麗描繪得惟妙惟肖。無限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以形象概括。《浪淘沙》更寄予了詞人無限的哀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九引蔡絳《西清詩話》說,詞人歸宋后,“每懷故國,且念嬪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嘗作長短句”,“含思凄婉,未幾下世。”詞中有著詞人對往日帝王生活的眷念之情。流水落花,寫出了落花隨流水而去的情態,自然引出春天的結束。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春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百花爭艷,然而卻短暫,于是詞人在看到凋零殘敗的落花時,發出了世事無常、人生難料的感嘆:“天上與人間”,難以尋覓,變化之大,又是天壤之別。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清代沈辰垣《歷代詩余·詞話》所引《樂府紀聞》,詞人被宋太宗賜牽機藥毒死,即與此詞有關。李煜面對“春花秋月”的無盡頭來慨嘆人的生命隨著花開花謝、月圓月缺而一去不返。往日“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的豪華生活已無緣再享受了。亡國之痛讓李煜再無青春年少的多愁善感,面對國破,詞人在詞中較多使用了“春花”的意象,來代指紙醉金迷的往昔生活。往日的“春花”與如今的凄慘相對照,大有“欲說還休”的味道。
李煜詞作中,大量出現了“花”意象,且多為“落花”,寫花開少,寫花落多。“落花凋零,飄搖隨流水,太多的人看到這樣的一幕,都會覺得一種不可自止的悲傷。”這是因為,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敗、物之盛衰”的縮寫。葉嘉瑩《迦陵論詩從稿》中道:“枝頭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較之被狂風吹落的滿地繁紅更加使人覺得難堪。后者雖使人對其夭亡深懷惋惜,而前者則使人清清楚楚地認識到生命由盛而衰”。看落花的人,由落花生命的逝去,而感覺到自己的命運就如同飄忽不定的落花一樣偶然,毫無定則,從而“產生了一種命運無常的悲戚心理”。落花便由一種單純的自然事物,轉變成為一種富有豐富的藝術內涵的意象。
唐宋詞人用自己特有的思維觸角捕捉到了“花”意象的特定含義,從而以花為載體,或以花喻人,或借花抒情,賦予花以豐富的情感內涵,呈現出人與自然相感相生的和諧統一與默契,為我們留下了十分廣闊的審美空間。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商務印書館,1981.
[2]趙夢昭,李問理.千古詞魂李后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3]惠淇源.婉約詞全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4]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 江蘇省靖江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