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全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啟動以來,新的課程標準已經逐步實施。在語文課程總目標中,強調語文除了承擔培養學生掌握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外,還承擔著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陶冶情操,發展個性的任務。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老師應認真研究語文新課程標準,加強對小學生的閱讀指導工作,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的人格。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營造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教學環境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第一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和獲取精神養分的重要場所。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如在教室內墻壁上張貼名人的座右銘,或在黑板邊角處留出一欄,讓學生按學號順序每日更新一條自己喜歡的或可以激勵大家學習的名言警句,并由該生講解其含義,這樣既能調動大家閱讀的積極性,又能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創造一種民主的學習氛圍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的教不是為了學生教,講不是為了學生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好組織者和指揮者的作用,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一種民主的學習氛圍,如師生互問,展開討論,交流各自的理解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去領悟和思考,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積累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使他們的體驗和收獲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與大家的分享,讓學生在師生一體、民主平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課堂氣氛中真正把閱讀的熱情激發起來。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在對待教學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和引導。閱讀認知理論認為,閱讀不是一個被動機械的吸收課本中的信息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地從課文中吸收各類信息的過程。
素質教育推行后,小學生的課業變得比較輕松,因此他們的課余閱讀潛力是很大的。這時教師就應該指導學生巧妙地安排閱讀時間。我們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點滴時間來閱讀,學會積少成多。
2.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
新課程理念指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應成為我們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在浩瀚的圖書海洋中,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圖書種類有很多,教師不要刻意要求學生閱讀什么書,更不要把自己的閱讀感受灌輸給學生,一定要處理好教師引導和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關系,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按照自己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去感悟、體會、欣賞和創新。
三、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
要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僅僅靠語文課本上的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把閱讀范圍延伸到課外更廣闊的天地中去,課外閱讀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延伸和拓展,是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興趣、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并指導學生選擇正確的閱讀材料。當今社會中,課外讀物種類較多,良莠不齊,而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并不具備足夠的辨別是非的能力,有一些書籍并不適合小學生閱讀,教師應給學生推薦一些內容豐富健康、難易適度、語言規范且通俗易懂的讀物。
如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呢?結合教學實際,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向學生推薦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讀物。如講《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安徒生的其他童話作品,并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故事跟大家分享,也可以開展一些閱讀活動。例如,讓每個同學親自動手做一本屬于自己的閱讀筆記,由個人進行排版并編寫目錄,可剪貼,可摘抄,也可以畫上自己喜歡的插畫,定期進行交換閱讀和評比,看看誰的筆記既豐富,又美觀。這樣,既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把學生引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學習。
總之,我們要堅持以新課程標準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要讓語文閱讀教學真正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只要我們充滿信心和熱情,認真探索,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焦平.配合新課改,進行閱讀指導[J].圖書館,2008(3).
[2]姜紅義.淺析語文閱讀教學[J].科學大眾,2010(5).
[3]徐巧英.學習《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幾點體會[J].基礎教育研究,2001(11).
(作者單位 河南省遂平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