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激勵、喚醒、鼓舞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創設情境就是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情景交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憑借情境,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和陶冶情操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情境;興趣;探究
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探究,愛上科學課,一直是廣大科學教師努力探索的課題。而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將學生置于積極樂觀的情感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更好地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那么在科學課堂中應該如何根據教材特點創設情境呢?筆者從教學設疑、示范情境、課堂實驗和多媒體的運用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根據教材特點,巧妙設疑,創設情境
設疑是有意識地創設疑問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種教學藝術。課堂設疑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的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如:在教學《磁鐵》一課時,我拿一個平底燒瓶,在底部放一些回形針,讓學生觀察老師是怎樣把回形針取出來的?通過操作,學生看到回形針果然都被老師取了出來。我問: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了起來,紛紛發言,猜測原因,最后學生發現,原來在老師的手心里藏著一塊磁鐵。以上事例表明,學生在猜測和思考的過程中既鍛煉了思維能力,又培養了空間視覺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習興趣。
二、根據教材特點,通過示范,創設情境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們重新發現,至少由他們重建。”一節科學課,讓學生感到新知識在自己面前發生,比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好得多。因為學生機械地接受知識,不能將教材及教師的思維過程轉化為自己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的思維得以再現,這樣的課堂無論教師講得多么精彩,都是失敗的課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發掘教材中適合學生參與活動的一些因素,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教學《日食和月食》一課時,為了使課堂更加生動形象,我和學生一起進行示范表演:請一名學生舉著手電筒當太陽,讓另一個學生舉一面鏡子當月亮,第三個學生站著不動以頭當地球。然后讓舉著鏡子的學生在手電與另一個學生之間轉,當手電筒、鏡子與另一個學生的臉在同一直線時,另一個學生說他看不到“太陽”,其他學生也從陰影中發現了這一點。通過示范情境的創設,學生在輕松、充滿樂趣的過程中掌握了日食與月食的相關知識,從而對科學這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根據教材特點,借助實驗,創設情境
教學中的實驗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使學生看之動心,思之有趣,品之有味,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如《空氣里有什么》一課,教師首先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猜測。教師出示3支同樣蠟燭,3片同樣的玻璃,1只小一點的玻璃杯和一只大玻璃杯,然后提出問題:“把這三支蠟燭放在玻璃片上同時點燃,然后再把這兩只杯子分別罩在兩支蠟燭上,讓另一支蠟燭裸露在空氣中,你們猜哪一支蠟燭會最先熄滅?哪一支會最后熄滅?”學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猜測,接著再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在進一步完善方案后學生便各自動手做起了實驗。就這樣,學生通過提出問題,猜測與假設,驗證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過程,探究能力得到逐步的提升。
四、根據教材特點,巧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多媒體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各種信息傳輸手段于一體,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特別對于抽象的、不可見的科學現象,能彌補學生認知上的不足,豐富學生的感觀刺激,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作為科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具體的學習情況、具體的教學內容等靈活運用,創造出適合學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學情境,讓他們經歷、感悟、體驗,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使我們的學生真正融入科學探究的情境之中,在探究學習活動中感受科學的魅力,使原本枯燥無味的學習活動轉變成為享受快樂的探究活動,從而使我們的科學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真正上好科學課。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白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