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入愛的情感是構建師生和諧關系的前提
我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的弟子之所以對孔子心悅誠服、視之如日月、敬之如父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孔子對弟子十分熱愛,感情極為深厚,他將愛注入在培養弟子的每一個環節中。教師對學生的愛是開啟學生心智的鑰匙。所以,作為一個教育者,只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注入愛的情感,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才能得到學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才能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技能的獲得、智力的發展、品德的養成營造一個舒適而愉快的環境,才能使師生關系得以和諧而健康地發展。
二、尊重和信任是構建師生和諧關系的橋梁
尊重學生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承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有血有肉、有需要、有情感、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們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因此,教師不應以包辦、代替、命令等手段代替學生的學習實踐,而應當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和發展。
三、嚴格要求和寬容相待是構建師生關系的保障
寬容,是教師良好形象的一種內涵,是一種可貴的素質。寬容,是一種人格的教育。寬容,也是一種尊重——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學生坦誠相待,善解人意,與學生消除情感上的障礙,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才能達到“金石為開”的目的。教育家愛默森說過一句話:“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誰掌握了這把鑰匙,誰將獲得教育上的巨大成功。”
四、民主平等的處世態度是構建師生和諧關系的基礎
新課程標準倡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就要求學校要有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班主任對學生真誠的愛,能夠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信賴和愛戴。教育學生沒有任何東西比真正的愛所造成的愉快融洽、相互理解更有效了。教育就是教書育人,其實育人者也為人所育,教師、學生應當共學、共事、共修養。
總之,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必須發揚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博愛精神,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真誠對待他們,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為人師表,虛心學習,教學相長,培養出千千萬萬個“真人”。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榆縣同發明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