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一個群體,我們共同面對的是學生的人生未來。因此,讀懂學生應該是教師的職業意識。在讀懂學生之前,我們應該端正自己的職業態度,杜絕誤人子弟的行為,從而做一名真正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老師讀學生要懷著對學生滿腔的愛去讀,要帶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去讀。只有這樣的讀,才會真正讀懂學生。專家認為,讀懂學生是一個重要的步驟。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學生的心,把全班學生的心抓住、讀懂,就需要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讀懂學生的生活,引導他們去思考
在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的欲望,培育學生的學習動力,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基礎。日常生活與數學課程的聯系是緊密的,它為數學教學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我們教師要從讀懂學生的生活開始,將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數學教學,學生會覺得親切、自然,易于接受與理解。同時,由于數學教學的生活情景化,學生會更感興趣。
二、讀懂學生的思維,精心設計“理解斷層”
建構主義者認為,認知失調會激發學生堅持去探究。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時,要善于尋找學生的“理解斷層”,以此來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例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的“圓的認識”時,課前設計了一個尋寶游戲:“有一個寶物藏在距離小明左腳3米的地方,請大家猜猜,寶物可能在哪里?”學生聽到這個有趣的問題,都躍躍欲試。我用點表示出小明左腳所在的位置,用鉛筆長度代表3米的距離,讓學生上黑板擺放“寶物”(吸鐵石),同時一直在追問:“寶物還可能在哪里?寶物放的位置可以有多少個?放寶物的位置所形成的軌跡是一個什么圖形?”隨著擺的“寶物”逐漸增多,學生漸漸明朗:原來寶物所在位置的軌跡構成了一個圓。在課的結尾,我對學生說:“馬上要下課了,但我們對圓的研究才剛剛開始,課后請大家繼續去思考: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形的?操場上,沒有大圓規,該怎樣畫圓?寶物還可能在哪里?……”課已結束,但研究并沒有停止。認知沖突能促使學生去思考,引領學生接受新的思維挑戰,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讀懂學生的認知,詮釋數學教學難點
數學的概念、意義等教學存在一定的難點,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例如:在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區分百分數和分數時,我都是抓住了百分數表示的是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進行學習的。在鞏固練習、深化意義的第1個環節中,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問還剩下68.75%是誰和誰比的結果?那220%又是誰和誰比的結果呢?呈現素材有意識地滲透了“表示部分量與總量關系的百分數”和“表示兩個不同量之間關系的百分數”。以此來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其解讀過程中,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從而建立了較完整的和科學的百分數概念體系。
四、讀懂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要勤于反思
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教師要善于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老師們的反思多是反思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很少有老師去反思學生對知識的錯誤理解。
我在講授《字母表示數》時,我讓學生用字母表示青蛙兒歌,一個學生說:“a只青蛙a張嘴a只眼睛a條腿。”全班哄堂大笑。課后,我問他,“你怎么想到的?”“不是說字母表示任何數嗎?這里的a就可以表示。”學生仍堅持自己的想法。顯然這位學生上課是聽了課的,但是在理解上仍然存在差異。只有常用反思的心態去讀學生,去理解學生的內心感受,去發現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想法,去尊重孩子獨特的個性,我們才能譜寫出師生和諧發展的美妙樂章。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懂學生是一門藝術,要讀懂每一個學生需要教師敏銳地發現、理性地思考,需要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總之,讀懂學生非常重要,它既是教師設計教學的前提,也是教師上好課的必要條件。因此,現在的課堂教學應該以“讀懂學生”為立足點和出發點,處處體現“以生為本”的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這樣才能確實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實效。
(作者單位 安徽省銅陵縣安平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