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以來,我一直任教小學中高段語文教學,我感到最棘手的就是作文教學,辦法用盡作文水平也不見提高,作文千篇一律,學生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寫作素材,讀來味同嚼蠟。但仔細想想,也真是難為孩子們了,因為他們“無米下鍋”。于是,在本學期一年級的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孩子們感悟生活、觀察生活,試圖為孩子們找到表達的源頭活水,讓他們善于、樂于表達的清泉時時流淌。
低段教學不能忽視寫話及寫話素材的積累。新課標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課程總目標要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一、二年級寫話的目標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根據表達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由此可知,低段的寫話訓練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師應該高度重視。
搭建說話的平臺,要在孩子充分說話的基礎上,將他們的熱情轉向寫話,鼓勵他們怎樣說就怎樣寫。
一、創設情境,鼓勵說寫
初入學的孩子有著強烈的說話愿望,老師要保護、珍視這種愿望,讓學生自由表達,但此時學生只說半截話,表達不太清楚,我便時時處處提醒,指導孩子說完整話,把語義表達明白,漸漸地能說一段完整的話。教師要注重給孩子創設說話的情境,搭建說話的舞臺。如,學習第一篇課文《一去二三里》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讀了這首詩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踴躍地描述“山村美景”。接著進一步激發學生想象:“如果你就是這幅畫中的孩子,面對這么美的景色,你會對我們說些什么?”孩子們更是興致盎然,爭先恐后地說:“我的家鄉多美呀!歡迎大家來欣賞。”“這么美呀,我們一起來拍照留念吧……”
就這樣,學生在興致盎然的活動中學會了思維,學會了語言表達。長時間的說話訓練,使學生學會了說,學會了傾聽、補充與幫助,積累了材料。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識字、寫字基礎時,再將他們說的熱情轉移到寫話上來。此時,不要讓孩子對寫話有畏難情緒,鼓勵他們怎樣說就怎樣寫。如果孩子暫時寫不下去,教師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千萬不能急躁批評,相信在以后的時間里他們會受其他孩子寫話的感染,進一步學會寫話的。
二、細心觀察,進行說寫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奧妙無窮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斕的社會生活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鮮活素材。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關注周圍事物,學生會從中獲取很多有用的信息。正如葉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樣:“有了優美的原材料可以制成美好的器物。”兒童的觀察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積累表象,促進兒童語言的發展。多引導兒童進行觀察,孩子的思維就會活躍起來,就會獲得大量的表象。觀察的內容很多,可以參觀、游覽,可以觀察自然界的變化,可以觀察身邊的人,可以觀察某一處景物或某一生動場景等。就如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我帶著孩子們觀察了學校一期花園的花草等,要求他們把看到的說出來或寫下來,有的學生就漢字與拼音結合地寫道“劍蘭的葉子像一把把劍”“花園里的幾只螞蟻在開會”等,這讓我感到驚喜,看來孩子的注意力是需要加以引導的。
三、利用教材,練習說寫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資源。教科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主要課程資源。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我們也應與時俱進,改簡單地“教教材”的局面為“用教材教”,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把課文作為學習語文的例子來教,強化語言實踐,以多種形式進行寫話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
1.模仿說寫
我們現在的新教材大量的課文都文質兼美,內容上淺顯易懂,語言上豐富多彩,表達上規范得體。教師應獨具慧眼,發現可提供訓練的文本,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積累詞句,掌握寫法,并能嘗試進行仿寫練習。如,在學完《四季》后,我引導學生模仿兒歌的形式,試著自己編寫《四季歌》,大家都非常感興趣,小詩人就這樣誕生了:
桃花紅紅,他對蝴蝶說:“我是春天。”
知了聲聲叫,他對大樹說:“我是夏天。”
紅葉舞,黃葉飄,他對種子說:“我是秋天。”
雪花飄飄,他對臘梅說:“我是冬天。”
每一個句子無不向我們展示著童真童趣。雖然文筆仍很稚嫩,但并不影響他們模仿課文如歌的語言,運用豐富的想象,對事物進行表達。
2.問題拓展
新教材往往在課后安排了一些拓展性的問題,給學生留下了一個想象與思考的空間,這為教師引導學生說話、寫話訓練提供了好機會,這樣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說話、寫話能力。
3.課文續寫
有些課文雖然結束了,但意猶未盡,留下了耐人尋味的空白。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去填補“空白”,以原文的終點作為習作的起點,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想象,延伸課文內容。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低段寫話教學需要我們共同探討。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天山區第43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