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媒體已作為常見的現代教學手段走進課堂,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為教師優化數學課堂提供了難得的教學工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助于化解教學中的難點,突出教學重點,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然而,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概括,有些知識點學生在理解上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畏懼的情緒,導致參與意識不強。而多媒體以其聲情并茂、動靜結合、感染力強等特點引起學生的注意。運用多媒體創設學習情境,可以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新奇、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可以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自主能動地探索,實現數學的再創造。
二、運用多媒體化抽象為具體,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數學的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相比較更抽象,給小學生理解、掌握帶來一定的難度。利用多媒體對文字、圖像、動畫和聲音等信息的處理能力,形成聲、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系統,不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地顯現出來,而且有較強的刺激作用,促使學生理解、把握它們的本質屬性。讓教師講得少、學生思考得多,從而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
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圓的面積”一課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我很好地借助了多媒體課件。首先,把圓分割成相等的兩部分共16份,然后把這兩部分交錯拼好,這樣就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學生從視覺上體會到把一個圓轉化成一個長方形的過程。接著再把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拼成一個更接近的長方形,讓學生感受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拼成的近似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圓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比較、討論得出長方形的長是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等于圓的半徑,長方形的面積等于圓的面積,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等于半徑的平方乘圓周率。這樣的動態演示步步引導、環環推進,將復雜的化圓為方、化曲為直的問題在多媒體中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將不易理解的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降低了學生的推理難度,順利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化抽象為形象,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了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既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又促進了學生思維導向由模糊變清晰,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可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學生注意力的集中亦有其規律。借助多媒體增多了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大大提高了單位時間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課堂的密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積極開動思維。
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單元的整理與復習,是學生學習這一單元后進行的復習。首先,運用多媒體和學生一起梳理本單元的知識,形成知識結構,讓學生清楚地看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接下來又運用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了提高練習的質量,我設計了對比題(選擇恰當的方法解題)和生活實踐題(包括剪接問題),這種由淺入深、力求變化,老師重點強化變化過程的分析,動態的圖形有利于數學情境的再現,激發了學生興趣,使他們在老師有意識的情境設置中主動探索研究,提高構建數學模型的能力,強化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讓學生最后總結確定此類問題的思維方法,參與數學思維訓練,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獲,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發揮多媒體的反饋評價功能,讓學生更自信
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信息交流活動,評價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反饋信息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任務的某些重要部分,突出矛盾,有利于學習難點的解決。而且,反饋越及時越有利于學習。然而,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難以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及時的評價。運用多媒體能夠對學生的學習及時進行反饋評價。
如,在課件制作時,應用交互中的“判斷”功能,當學生回答的結果符合題意時,屏幕上就出現一只鼓掌的小動物,同時播放一至五秒鐘的掌聲;當學生回答的結果不符合題意時,屏幕上就出現一位擦眼淚的小朋友。這種新的評價方式,能調節課堂氣氛,促使學生愉快學習。實踐證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比不了解積極性要高。通過反饋,他們既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促使他們自我激勵,獲得“獨立發現的愉快體驗”,從而不斷提高內驅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人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