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應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在解決問題中體驗數學應用的神奇與普遍,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一、采擷生活實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教師要善于抓住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實例來創設情境,致力于尋求知識的原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感受到具體的實際問題就在自己的身邊,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我在教學二年級《厘米和米》的內容時,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具體的方式讓學生把“厘米”和“米”區分開:(1)讓學生出示自己的大拇指,用尺量一下大拇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以形象化的思維讓學生了解1厘米有多長;(2)讓學生伸開雙臂,量出兩手之間的距離約是1米,以具體的演繹方式讓學生了解1米大約有多長;(3)出示練習題,黃瓜長約3( ),黑板長約3( ),爸爸的身高約175( ),讓學生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從而對所學知識逐步深入地了解,并適當地逐級遞升,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最終達到所要求的教學目的。
二、挖掘生活素材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生活中充滿著數學,作為一位教師,我們要挖掘生活素材,讓學生能夠認清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同時,教師也要利用多種媒體和網絡,收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素材,向學生展示現實生活中數學知識和信息的廣泛應用。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過程,體會其價值,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信心,更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應用意識的了解。
在教學“元、角、分”的知識后,我開展了一次模擬購物的活動場景,并分組實踐。每組找一名學生做收銀員,其余學生做顧客,手持不同面值的代幣券,自由購物。在購物的過程中,讓學生運用元、角、分去進行換算、找錢等一系列的計算,并分小組總結、匯報、討論,在這一活動過程中,你運用了哪些知識?你又碰到了什么問題?你解決了嗎?你是怎樣解決的?說出來分享一下吧!這樣的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以現實和游戲相結合的形式,寓學于樂,學生深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魅力,訓練了自身的生活技能,同時也培養了應用意識。
三、用足數學教材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材里有許多的數學信息呈現在其表面上,為學生學習提供服務,但其背后還隱藏著許多不為人重視的數學知識。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數學教材表面所呈現的數學信息,還要盡可能地提示其背后所隱藏的數學知識,突出其教育內涵,讓其以不同的形式呈現于課堂上,展現其不同的價值,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有力的服務。打開學生的社會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在知識的應用中獲取學習的能力。
在設計“平均數”的教學課件時,我先根據教材所給定的例題進行重組:(1)先進行簡單的處理,讓學生回憶已有的知識,適當討論并提問。(2)通過鏈接,對例題進行豐富,增加“合計”和“平均”,從而導入本節課的中心。(3)通過引導和分析,讓學生找出平均數的正確算法,讓學生深刻體會“平均數”的意義。(4)設計一份讓學生調查家庭的用水、用電情況,并在家長的幫助下計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每月用電多少度”的練習題。對教材進行這樣的重組、拓寬,能充分體現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更讓教材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個載體,學生在輕松獲取知識的同時,更增強了學習應用能力。
四、深挖數學教材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而必須學會應用,使所學數學富有生命力,真正實現數學的價值。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挖數學教材,突出每個知識點的應用價值,除了讓學生了解常見的知識中充滿了數學應用之外,還要積極挖掘其在數學中的應用。針對教材,教師可有意識地設計教學案例,也可以針對教材改造例子,讓學生去體驗、去實踐操作。
總之,小學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是一個綜合性的思維活動,需要長時間的實踐才能形成,這就需要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知識的來源,了解其應用價值,多引導學生去實踐、操作,這樣才能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作者單位 江蘇省大豐市三龍鎮第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