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慣是一個人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是不易改變的行為或傾向。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能力和素質的生長點,可以使人受益終身,而小學低年級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關鍵時期,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要在低年級培養學生學會傾聽、提問、閱讀、動手操作以及估算和檢驗的良好數學學習習慣。
關鍵詞:習慣;培養;傾聽;數學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該根據學科特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習質量的提高,而且會使學生受益終身。低年級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因此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只有從低年級抓起,才能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下面,我就對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聚焦傾聽,讓思維與表達共舞
良好的傾聽習慣和能力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是人際交往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會傾聽才會學習。低年級的孩子由于貪玩好動,有意注意的時間短,往往不會傾聽,因此我們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
1.指導傾聽方法,促成傾聽習慣
2.錘煉課堂語言,激發傾聽熱情
3.加強傾聽訓練,提高傾聽能力
4.作出傾聽榜樣,傳達傾聽態度
5.巧設評價機制,強化傾聽習慣
如果我們能在課堂上呈現聲情并茂的語言、精彩的提問、巧妙的設計,充滿智慧、激情的評價,那么就可以緊緊地抓住學生的眼睛、耳朵、心靈,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提供傾聽的契機,逐步形成傾聽的習慣。
二、問題意識,讓質疑與創新同行
教師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敢問”。立足課堂,放眼課外,引導學生“會問”。“好奇是引導思維探究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奇”“興趣”又來自于有意識地引導與培養。教師要不斷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激活學生思維,努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尊重并認真思考學生的提問,不讓問題止于自己,使之綻放出創新的美麗花朵。
三、數學閱讀,讓思維與文本對話
解決問題的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低年級學生缺乏閱讀理解能力,面對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感到很困難。此外,文字、圖畫、對話、表格等多樣化的問題呈現方式,加大了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難度。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尤其注意指導學生認真讀題,每道題至少讀三遍,第一遍要讀懂內容;第二遍捕捉有用的數學信息,標出關鍵詞;第三遍讀后準確答題。
四、動手操作,讓探索與發現碰撞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在“做中想,想中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學生親身感受了,才能真正理解。
為了讓低年級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教材安排了“分一分”“畫一畫”“擺一擺”“圈一圈”“數一數”等大量動手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直觀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積累學習的經驗,而這些經驗是無法教會的,必須由學生自己體驗。例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有沒有聯系這個問題就可以通過操作自制的活動角,邊操作邊觀察邊討論,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五、估算驗算,讓高效與質量并重
估算是一種開放性的、探索性的思維活動,它具有不確定性,它是開放的,如何根據條件來選取主要信息進行估計,這是一種能力。我覺得,在低年級最常用的估算方法有:(1)近似估算法;(2)聯系實際估算法;(3)數位估算法。當然,估算的方法還有很多,學生堅持在計算前、檢查中估算,將會嘗到估算的好處,從而將其內化為一種自覺的意識。因此,我們要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
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體現在日常教學的點滴細節中,低年級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黃金時期,我們要把目光放長遠,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考慮,借助習慣的“東風”讓學生在數學的海洋中揚帆遠航!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葉堯城,向鶴梅.數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張彩蘭.教給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甘肅教育,2010(3).
[4]張新春.小學數學教師數學素養提升途徑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臨海市桃渚鎮曉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