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語言課例由預習和思考、練習三部分組成。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閱讀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我狠抓課前預習,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預習方法:一是看“預習”閱讀課文,有目的地閱讀;二是查字典詞典和其他工具書,學習生字詞,掃清閱讀障礙;三是帶著課后“思考練習”有重點地閱讀課文,并練習在課文中圈圈畫畫,作簡單的批注。
比如,預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童話故事,“預習”中要求學生認真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這個賣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樣了。教之前,教師要求學生按以上要求進行預習,在查字典自學了生字詞后,帶著這些疑問閱讀課文,學生很快就會抓住主要內容:課文寫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又冷又餓,為了暖和暖和自己,五次擦燃了火柴,在亮光中分別看到大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的幻象。教學時,教師加以點撥、引導,讓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如把幻象和現實加以對照,形成強烈的對比,進一步體會小女孩的悲慘遭遇。有感情地朗讀,加深理解和體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會作者的合理想象,突出訓練重點。
我個人認為,抓好課前預習,其作用和好處可以歸納為既“培養”又“提高”。
一、能培養閱讀技能和良好的學風
教師首先“授之以漁”,指導學生預習方法。慢慢地學生明確了預習的要求,掌握了方法,養成了習慣。做到了主動地、有目的地預習,自然而然地培養了不動筆不讀書,不懂得的字詞查工具書解決,學習在課文中寫簡單批注等良好的學習風氣。
二、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效率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簡單的內容了然于胸,不理解的地方心里有了底。教師在教學時有的放矢,抓住重點,突出難點,進行點撥、啟發、講解,學生便會融會貫通。學生在預習中提高了閱讀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閱讀中能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中就明確提出“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這一情感態度方面的目標。
四、能提高學生的親身體驗,發展他們自身的個性
通過預習閱讀,可以使學生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改變以往存在的重認知理解輕審美情感體驗,重共性統一輕個性差異的傾向。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在閱讀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
預習,以“課文”為載體,以“預習”為指南,以“思考練習”為重點,真正體現了自主閱讀、自主探究的教學新理念。在大力倡導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技能的今天,預習更應該值得我們重視。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榆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