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一項基礎學科,也是一項實用學科。教好數學,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學生的長期發展意義重大。小學數學是數學學習的起點以及基礎,做好小學數學教學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想要教好小學數學,保證學生的長期、健康發展,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好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十分重要。就近年來的一些教學經驗以及學習心得,簡要談一下小學數學中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旨在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效進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學習習慣;教學經驗
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一個知識傳遞的過程,更是一個能力增強的過程、一個習慣培養的過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不僅要認識到小學學習對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影響,同時還要認識到小學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的意義。做好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我們認識好現狀、規劃好步驟,以便做好這一工作,為實現素質教育的順利進行而不懈奮斗。
一、小學生學習習慣現狀
由于小學時期的學生大多沒有相關的學習經驗與學習方法,只是在幼兒園時期學習了一些基礎的知識,而在小學時期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知識,對學習不重視,寫作業字跡潦草、隨意,只是為了趕時間或者為了與同學比賽先后,同時由于學生的粗心,導致1、7不分,6、9不分,或者漏寫小數點、答案寫錯地方等低級錯誤。有些學生在計算的時候粗心大意,該進位時不進位,計算完后也不驗算,直接填答案,導致錯誤較多;還有些學生較為懶惰,對于較難的題目就不去思考,直接抄襲他人的作業;有些學生甚至對于教師的指導、糾正還持仇視心理,導致錯誤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
二、培養學生認真細心的習慣
數學科目與其他科目不同,數學主要是與數字打交道,而數字在運算、寫作的過程中需要我們認真對待、認真書寫、認真計算,如果書寫不認真就會導致運算的錯誤。比如,有一次我在改作業的時候發現一個學生計算78+101=119,我很不解,拿來他的草稿紙一看,原來他把78寫作18,導致了計算的錯誤,我就開玩笑地說:“如果我先借你78元,再借你101元,只還你119元,你愿意嗎?”這個學生當即臉就紅了,此后他再也沒有出現計算錯誤的情況。同時,在班上我也很注重對學生細心習慣的培養,剛開始的時候讓他們認真審題、仔細答題,得出結果后要驗算,不要求快,要求質量,在有所進步之后就慢慢加強對速度的要求,這樣步步為營,就會很好地培養學生認真細心的習慣。
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習慣
發散思維也叫擴散思維,就是要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習慣。數學問題的解題思路往往不止一個,培養學生多角度解題的能力,對他們日后遇到生題、難題時開闊思路有著重要的幫助。
比如,某天我寫下一個案例:一輛貨車上午3小時行駛了150千米,下午行駛了2小時,那么這輛車這天共行駛了多少千米?
在課堂上,學生普遍提出這兩種解法,
解法一:先求出該貨車的時速,再算出下午行駛了多少千米,和上午的加起來就是全天的總行程:(150÷3)×2+150=250(千米);
解法二:先求該貨車的時速,再乘以行駛的時間就可以了:(150÷3)×(3+2)=250(千米)。
但我為了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尋找其他的新解法。過了十分鐘左右,有學生提出了新的解法:150×2-150÷3=250(千米),原來他是先求出6個小時的行程再減去1個小時的行程。為此,我在課堂上大大地夸獎了這位同學,號召其他同學向他學習。這樣一來,就會有其他的同學進行深入思考這個題目的不同解法。
四、培養學生發現規律的習慣
數學是一個規律性很強的科目,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規律的習慣,就可以幫助他們及時、快速地解出答案,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案例:在找規律的問題上,我們可以列出這樣的等式:
5×5=25 15×15=225 25×25=625 ……
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規律,并及時地算出55×55=?65×65=?
很多學生都會很容易發現結尾都是25,只是前面的數字發生變化。而前面的數字究竟有什么規律,他們可能很難發現。于是,我把這樣的題目留作家庭作業,讓學生思考一段時間,進而加深其印象。然后將數字單獨列出來,讓學生去想象1和2、2和6、3和12、4和20有什么規律,這樣一來,就會便于學生思考,有學生就會發現:2=(1+1)×1,6=(2+1)×2,,12=(3+1)×3,20=(4+1)×4,x5×x5就是(x+1)×x,后面再帶上25,那么55×55就是3025,65×65就是4225。
新課標號召我們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教學的引導者與知識的啟發者。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要培養學生的能力與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主體效應,讓他們主動去探究知識、去挖掘知識、去更好地掌握知識。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白土鎮白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