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美術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輕視學生的主體活動。小學美術教育不同于專業美術教育,它為發展學生整體素質服務,注重培養發展學生審美、感知、想象、表現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新課程標準強調通過美術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終身受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往往是通過看、摸、聽、嗅等一些初級認識手段來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我們的美術課要順應這些特征,以活動的形式進行美術教學,使學習成為一種自發的活動,以有利于小學生表現自我,發展個性,大膽創造。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美術活動興趣
在美術教學活動中要創設形式多樣、別具一格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激發學習興趣,從而獲得豐富的藝術感受,提高審美能力。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美術第五冊第十七課《剪紙》一課時,我事先在教室里裝飾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剪紙作品,并且播放一些中國的古典音樂,使學生一進教室便置身其中,以此讓學生感受剪紙的藝術魅力。學生在課前充分欣賞了精美的剪紙作品,對剪紙這項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充滿好奇,就會調動學生學習剪紙的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拓展活動空間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不斷實施,多媒體已走進小學美術課堂。多媒體課件具有生動、直觀、形象和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有助于課堂教學情境的設置。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使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美術第四冊第三課《畫感覺》一課時,我采取多種方法,營造融洽的氛圍,讓學生感知冷、熱、濕、涼爽、安靜、痛、癢等感覺,有的通過實物來讓學生感受,有的則通過多媒體課件來讓學生感受,使學生感知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充分發揮,從而用獨特的繪畫語言表現感知覺。多媒體的參與,轉變了以往的課堂模式,優化了課堂結構。
三、在活動中促進學生溝通交流
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為學生創造了發現自我和展示自己思想的機會,也給了同學之間分享彼此觀點的機會,這種交流和溝通會促進主體的自我意識和創造性的發展,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審視自己和評價他人的能力。因此,美術活動應多給學生創造溝通交流的機會。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美術第七冊第十五課《字的聯想》一課時,我嘗試讓學生對數字進行聯想,在啟發“2”的想象時,我先讓每個同學把想法畫在本子上,暫時不讓其他同學看見,然后小組同學用猜的方式交流畫的是什么,結果大部分同學畫的都是鴨子,只有一個同學畫的是嬰兒手推車。我發現孩子們都向他投去贊賞的目光,可見孩子們已經不滿意自己的作品,學會評價別人了。這輛手推車的作用真大,它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智慧的大門,在后面的幾個數字的想象中,孩子們在不斷的交流中拓寬了思路,各種各樣形象生動的圖案出現在孩子們的紙上。一個人的智慧往往是有限的,集體的智慧更是挖掘不完的資源,而挖掘這個資源的途徑是交流溝通。
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個性
美術創作本身非常注重強調個性,個性是創造的生命力,美術教師應充分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個性。在美術課堂中,給學生提供寬松的課堂氛圍,建立民主和諧的活動情境,鼓勵和刺激學生大膽表現自己的感受,絕不用教師的個人主觀意愿去約束學生的情感表達和個性表現。這樣,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才能得到展現。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美術第一冊第十六課《畫聲音》一課時,我在課前創設了一個這樣的活動情境:在教室里播放愉快的兒歌音樂聲,學生聽了音樂,有的手舞足蹈地跟著唱,有的和同桌在說著什么,個個臉上喜氣洋洋,教室里成了歡樂的海洋。上課鈴響了,我播放不同的聲音給學生欣賞,相同的聲音學生往往會說出不同的感受,然后我鼓勵學生用點、線、面把自己的感受畫出來。雖然他們的繪畫作品還很稚嫩,但同樣展示了他們不同的個性。我想,在美術課上我們一定要為學生創造個性發展的條件,讓學生的美術學習充滿生機和樂趣。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王興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