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本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實踐探索,提出了以下幾點教學方法。
一、善于質疑,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學貴有疑”,適當?shù)馁|疑往往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動腦思考,可以說質疑是學生創(chuàng)新的起點。就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如,學習《誠實的孩子》一文時,文章第三段描述的是“姑媽問表兄妹兩個花瓶是誰打破的”的對話,這時班級有個一向細心的女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發(fā)現(xiàn)對姑媽的提問,表妹回答‘不是我’時句末是感嘆號,而列寧回答‘不是我’卻用的句號,這是為什么?”這個問題提得恰到好處,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我因地制宜現(xiàn)身示范,指著本已斷掉的笤帚問一位學生:“這是你折斷的嗎?”這位學生不假思索就說:“不是我!不是我!”經(jīng)過這樣小小的示范,學生頓時明白了文中感嘆號與句號的區(qū)別,感嘆號表示肯定的語氣,因為確實不是表妹做的。而列寧因為自己做錯了事而又不想承認,所以語氣遲疑,所以用句號。學生感受到自主提問與自主解決問題的樂趣,紛紛提出自己發(fā)現(xiàn)的疑惑,大家一起探討、交流,直至得到滿意答案。
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標準主要強調的一種學習方式,語文教師應通過有效方法,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最佳策略,從而逐步提高自學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預習文章時,一定會產(chǎn)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確定正確的學習方式,如同桌互助、小組合作等,然后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留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讓學生自己解決相對簡單的問題,實在解決不了的,再由教師加以指導和點撥。
三、結合生活實踐,實現(xiàn)語文“生活化”
在教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處處留心觀察,通過經(jīng)常觀察生活去認識生活,擴大自己的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加強對語言文字的訓練,逐步提高分析觀察與理解問題的能力。除此,教師還要經(jīng)常組織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查閱資料,實地調查訪問等,以多種形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學《長征》一詩,學生雖然多少知道一些長征知識,但對長征的歷史背景、發(fā)生經(jīng)過等并不了解,對此我先組織學生去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資料,同時組織“長征小記者團”,去采訪當?shù)乩霞t軍,多措并舉,不僅讓學生對紅軍長征有了一個全面、深刻的了解,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求知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在紅軍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高尚品質以及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的帶動下,學生對學習充滿了激情。當然,以上僅是個人的幾點淺見,小學語文教學方法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作者單位 青海省互助縣東山鄉(xiāng)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