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表示、數量大小比較、數量和運算結果的估計等方面的直觀感覺。建立“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在“數與代數”的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建立數感,發展運算能力,樹立模型思想。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怎樣培養學生的數感呢?
一、在估算教學中加強方法指導,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數感
估算教學在幫助學生形成數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計數量和運算的結果,另一方面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驗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因此在估算教學中,我們要加強估算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數感。如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操場長59.7米,寬29.8米,求這個操場的面積有多大。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首先按照長60米,寬30米進行估算,大約是1800平方米。那么學生在計算時就不易出錯。又如我們在教學“噸的認識”時,讓學生感受1千克有多重,有多大體積,然后10千克、100千克呢?這樣逐步深入,讓學生建立噸的概念。
二、在生活實踐中幫助學生建立數感
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鮮活事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幫助學生建立數感。例如,學習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后,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此知識幫助鄰里解決邊界糾紛。又如在長跑拉練中讓學生感受1千米、10千米;在體育課上感受克、千克等,讓學生在這些生活實踐活動中建立數感,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創設具有實踐操作性質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有趣的實踐活動中發展數感。如教學圓的面積的計算時,引導學生利用圓片、剪刀等工具怎樣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長方形,學生動手操作,將圓平均分成32份,然后把它們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對比、探究,以加深理解變化前后兩種圖形的聯系、區別,再思考什么變了,什么不變的問題,從而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在具體實踐操作中,既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四、挖掘教材習題資源,強化學生的數感
西師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習題可以用來對學生進行數感強化訓練,關鍵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科學凸現數感訓練,既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讓學生的數感得以強化。
例如,教學面積單位“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時,有一道題目是讓學生制作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與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框架,感受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尋找哪些物體分別用“平方分米”“平方米”作單位。在教學時,我們就要充分利用手中的資源,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和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框架,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充分感受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帶領學生尋找身邊的物體分別用哪些面積單位進行計量,從而強化感知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又如,在計算498+508時,可以指導學生先進行估算結果比1000大,然后再進行簡便計算,這樣就能有效克服計算的錯誤,強化學生的估算意識,促進學生數感的提高。
總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感是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研究教材,吃透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踐和現實水平,創設富有情趣的教學情境,組織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去感悟數量關系、數量的大小與比較,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不斷促進數感的發展和提高數學能力。
(作者單位 重慶市云陽縣鳳鳴鎮院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