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教育的重點問題,學生掌握了方法,形成了習慣,將會終身受益。培養這一能力,要采取哪些策略呢?
一、根據教材內容拓寬訓練內容
根據教材的內容,布置收集和處理信息的內容,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要求同學們收集描寫祖國山水的文章,感受景物的美及作者運用語言的美。這樣不僅對課文內容理解有幫助,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了學生的文化內涵。
二、形成自己的課外資料庫
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有筆記本、資料袋,將課前收集到的資料通過摘錄、剪貼等方式整理到筆記本或資料袋中,教師定期對資料袋進行檢查,使學生形成習慣。鼓勵學生形成個性化材料,不僅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課外資料,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有計劃地安排閱讀課外書籍
獲取信息的主要方法是閱讀。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要多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根據所學目標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獲取信息方法。如了解課文大意,就采用瀏覽、快速閱讀的方法,理解揣摩人物性格就采用精讀的方法。教師要通過布置課外閱讀的內容來進行訓練,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把自己需要的、自己喜歡的知識進行適當的處理。
四、改變作業的傳統形式
傳統的作業形式大多是書面作業,要改變這種方式,應多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并完成作業,訓練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在學習完《測量》之后,布置學生測量一下班級學生的身高,誰最高?誰最矮?男生的平均身高?女生的平均身高?這些數據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去獲得,從而訓練他們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五、改變學習新知識的呈現方式
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可以通過圖片、視頻、觀察、實驗等形式出現。使學生要想獲取新知識先要進行信息的處理。如,在教學《植物對水分的吸收》一課時,先由學生實驗觀察馬鈴薯浸在濃鹽水中皺縮變軟,而在清水中馬鈴薯薄片增大變硬,再由學生根據實驗結果,自己獲得信息,從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新的知識。
六、養成在生活中收集處理信息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經常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根據實際問題讓學生從生活中去尋找答案,引導學生平時多觀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收集處理信息,使他們養成習慣。如在教學生觀察時,舉到了“蜻蜓”,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蜻蜓,再收集有關蜻蜓的資料,再寫篇有關蜻蜓的日記。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地訓練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白山保護開發區池西區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