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較為注重語言引導方式的運用。這是由于語言迅速直接,易于思考判斷以及分析表達。但非語言行為在教學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語言與動作總是相輔相成的,肢體語言在語文教學中同樣不可忽視。肢體語言是教學中一種特殊的語言,是視覺和語言的完美組合。合理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來配合教學內容與課堂調控,能夠直觀地表達一定的含義,達到更加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自然地運用肢體表達,能夠融洽課堂氣氛,貼近學生心靈
表情是學生從老師那里接收到的最直接的肢體信息,豐富的表情變化可以起到控制學生注意力的作用。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神的接觸可以拉近師生的距離。教師眼神中傳達出的批評、鼓勵、熱誠、期待與欣賞,可以為學生迅速接收,并產生相關的心理與動作反應。當老師走進課堂,用親切的目光掃視全場時,學生會知道老師正在關注他,便會安靜下來,提高注意力;當學生隨課堂的發展需要積極展現時,微笑的眼神、欣賞的一瞥,會傳遞出鼓勵、贊賞與期許,使學生提高自信,勇于表現;當學生有不當的課堂表現時,或柔或淡的瞬間對視,也會讓一個聰明的孩子有所檢討和警惕,修正行為,改正不足。
肢體語言的另一表現方式——動作,它與語言一樣,也是一種較為直接的信息表達方式。教師健康自信的教姿教態,可以將內在的精神顯露出來,于舉手投足間對學生產生影響。偶爾適當的位移,走近學生,會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更加感受到老師的關愛與幫助;當學習遇到困難或有精彩的展現時,大手和小手、小手與小手的一握,凝聚的將是更大的力量。
二、肢體語言能夠對教學起到有效的引導與激發,提升教學效果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交流離不開表情和動作,肢體語言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施以影響。運用肢體語言來配合理解,能把語言激發與動作引導兩種方式加以融合,教師可借助手勢動作,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當教師配合肢體語言來指人、示物、表情達意時,其中一部分表象會被學生的注意力所捕捉,心理上就會對這些刺激產生一定的理解,并在大腦中形成印象,學生自然增強了對語言的辨析、理解和記憶,從整體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學習效果得到增強。如教學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瀲滟晴方好”一句,以手臂的輕柔擺動來展現“水光瀲滟”,引導學生產生對波光閃動的遐想,在理解記牢“瀲滟”一詞的同時,更加感受西湖水光的柔美迷人;學習“垂頭喪氣”一詞,讓學生做一做垂頭喪氣的樣子,由此加深了對這一詞語的理解與感受。
肢體語言形象生動,易于引起小學生的注意,對于激發兒童學習語言、文本的興趣,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印象,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充分發揮肢體語言的引導作用,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將所傳授的內容適當地通過有目的、有意義的肢體動作加以呈現,表達與教學相關的形象、動作或情感,使其更加具體、生動、形象,定會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三、自然、恰當的肢體表達能夠對課堂起到有效的調整
生硬的“導”會導致僵化地“學”。在講授課文時,老師或熱情投入,或趣味叢生,自然地穿插一定的肢體表達,會使學生不自覺地被老師所吸引和感染,使單調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合理恰當地運用一些手勢,在強調、示范的同時還能夠清楚地表達出對課堂的指揮調控。比如,朗讀優美,帶頭鼓鼓掌;思考有誤,微笑搖搖頭;豎起拇指,以示夸獎與欣賞學生的課堂表現;手勢下壓提示學生安靜或停止;拍掌的節奏與音量大小除了表示鼓勵還有引起注意等,這些都能起到積極的教學調整作用。另外,教學過程中一些情境的創設、動作的模仿或夸張的表演,還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與理解熱情,使其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并增進師生間的親近感與學習互動熱情。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同樣是自身不斷學習成長的一個過程。肢體語言的運用要符合小學各年齡段學生的肢體表達習慣,而且要適時適當,不能成為一種表演,這樣才能產生更加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也要求我們老師努力去研究、觀察、理解這些動作,將其轉化為課堂上一種新穎獨特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市十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