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化語言”是指符合兒童心理、兒童語言習慣和接受水平的規范化口語。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理特征,他們比較容易理解那些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到的直觀性強的明確概念,而對表示抽象概念的語言信息接受起來比較困難。這是因為兒童的邏輯思維尚處在起始階段,他們喜歡把概念、詞匯形象化、具體化。因此,低段教師在教學中恰當地使用兒童化語言,就猶如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了一種特別的調味品,可以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獲得知識。
筆者長期執教低段數學,發現低段數學課堂中有些重點、難點的知識,如果用“兒童化語言”進行教學,有時竟會有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下面列舉幾例,期待能與同行們共同研究、探討。
一、教學“>”“<”
教學這個知識點時,學生對單獨認識“>”或“<”是能分辨清楚的,可是等兩個符號都教完了,卻很容易混淆。一是對這兩個符號的讀法分不清,二是雖然能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卻不知道該選哪個符號來填。
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在教學時,用手勢來表示這兩個符號,把大拇指和食指張開做成一個“角”的樣子,告訴學生兩個手指張開的地方是大嘴巴,虎口這里是小嘴巴。當大嘴巴朝左時就叫“大于號”,當小嘴巴朝左時就是“小于號”。然后請學生也來做這個手勢,并告訴他們左手表示的符號小嘴巴朝左是“<”,右手表示的符號大嘴巴朝左是“>”。接著告訴學生,大嘴巴喜歡“吃”大的數字,小嘴巴喜歡“吃”小的數字,所以在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應該把大嘴巴對著大數,小嘴巴對著小數。
教師用手勢、大嘴巴吃大數、小嘴巴吃小數等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教學,以上這些教學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二、教學“半時”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還是容易接受的,但對于“半時”的認識卻是一只學習上的攔路虎
雖然認識時間這個內容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是相對比較困難的,學生知道分針指著“6”是半時,但是因為時針是在兩個數字的中間,所以很多學生總弄不明白是幾時半?例如,如圖所示,
■
當分針指著“6”,時針在“1和2”的中間時,很多學生就不知道這個鐘面表示的時間,到底是1時半?還是2時半?幾乎每次遇到這樣的題目,作業的正確率總是很低。有的學生今天蒙對了,到明天遇到此類題時又錯了。一次,在對學生進行作業反饋教學時,我靈機一動,指著鐘面對學生說:“小朋友,你們看在這個圓圓的鐘面上住著12位時間寶寶,這是1時的家,這是2時的家,這是3時的家,這是……時的家。時針弟弟是按順時針方向往前走的(邊說邊用手勢演示),你們看時針弟弟現在已經走過了1時的家,而2時的家還沒有走到,所以這個時間應該是表示1時半。”以后,每次看到半時的鐘面,我就讓學生想一想,時針弟弟走過了“幾時”的家,那就“幾時”半。后來發現這樣教學后,學生在作業中對“半時”的認識,出錯的情況明顯降低了。
三、數學中的“蹺蹺板”
在一年級的計算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下面這樣的題目:
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 )+4=( )-3;( )-3=9+( )
6+5=( )+( );( )-( )=14-7
很多學生因為不明白左右兩邊的得數要相等,所以經常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1)+4=(5)-3;(12)-3=9+(0)
6+5=(11)+(0);(17)-(3)=14-7
出現以上錯誤,一般情況下是因為學生習慣單個算式的計算,只考慮左邊算式的計算,以為只要算出左邊算式的得數就可以了;另外就是不理解題目意思,不知道這樣的填空是要讓左右兩邊算式的得數相等才行的。
第一次教學這個內容時,我先問學生:“小朋友,你們玩過蹺蹺板嗎?”學生都興奮地說:“玩過。”我又說:“今天我們在數學課上也要來玩一玩蹺蹺板,你們想玩嗎?”這樣一說,就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然后出示( )+4=( )-3,告訴學生這個蹺蹺板有四個數字在玩,左邊是( )+4,右邊是( )-3,而且這個蹺蹺板一定要左右相等才行。請一個學生試著先填好左邊:(1)+4,請學生算出左邊的得數是5,然后告訴學生,左邊等于5,那右邊( )-3也一定要等于5,請想一想( )里該填幾?這樣一來學生馬上明白了( )里該填8,也就明白為什么(1)+4=(5)-3這樣填是錯誤的了。
以后再遇到這樣的題型,我就對學生說,我們又要來玩數學中的“蹺蹺板”了。而且當學生對左右相等的“蹺蹺板”熟能生巧后,再遇到左右不相等的“蹺蹺板”如:( )+4<( )-3時,也能得心應手了。
四、一圖四式
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內容里,一圖四式既是學生理解加減法之間關系的一座橋梁,也是為學生學習后面“20以內退位減法”這一內容時,能熟練地運用“想加做減”這種計算方法,打下扎實基礎的一種數學圖式訓練。如圖:
■
在這個圖中,其實蘊藏著三個數字,左邊有5顆星星,右邊有4顆星星,一共有9顆星星。題目意思就是請學生運用“5、4、9”這三個數字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兩道減法算式。如下:
5+4=9;9-4=5
4+5=9;9-5=4
很多學生面對這類題時,兩道加法算式能輕而易舉地寫出來,但是寫兩道減法算式時總是容易出錯,往往寫成“5-4=1,4-5=1”。出現這樣的錯誤,是因為學生沒能找出圖中蘊藏的三個數字,他們只找到數字“5、4”,而沒有發現數字“9”,所以兩道加法算式學生能寫對的,純屬巧合。
因此,在教學中遇到這樣的題目時,我會說:“小朋友,在這個圖中有三個數字寶寶在跟我們捉迷藏,你能把他們找出來嗎?”為了能更直觀地找到三個數字,我還會請學生在圖上畫出這三個數字,如圖:
■
等學生找出這些數字后,我們一起對這三個數字進行比較,發現一個數字最大就叫“大數”,另外兩個相對小一些就叫“小數”。寫加法算式時就是“小數+小數=大數”,寫減法算式時就是“大數-小數=小數”。這樣一來,學生再遇到此類題型時,就會先找出數字,然后再按照兩句自編的口訣,很快就能寫出四道算式了。當學生看到圖能熟練寫出加減法算式時,對加減法之間的聯系就慢慢地有一些了解和應用了。
另外,在低段數學課堂中,像“數字寶寶”“算式寶寶”“數學樂園”“圖形王國”“時針弟弟”“分針哥哥”……等等,這些兒童化的稱呼,也都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
總之,教師在課堂中只要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兒童化語言,就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調節課堂學習氣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第一小學)